來源:大江網-江西日報
近日,江西省鐵路航空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瑞梅鐵路(江西段)項目需占用濕地135.9畝,為保障項目順利實施,項目方在瑞金市購買了135.9畝濕地占補平衡指標,金額1209萬元。
這是我省推行“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試點”后的一次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濕地保護修復制度方案》,要求實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用地單位要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原則,負責恢復或重建與所占濕地面積和質量相當的濕地,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實踐中,我省濕地面積總量“紅線”雖然守住了,但也存在用地單位落實濕地補充地困難、完成濕地修復時間長以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暢等問題。
為解決這些問題,2021年8月,我省在全國開創性提出“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試點”思路,并率先啟動南豐、萬年、瑞金、崇義等9個縣(市、區)的試點工作,引導一批村民集體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基層政府加快濕地修復。濕地修復完成后,經有關主管部門確認形成濕地占補平衡指標,可在全省濕地資源運營管理服務平臺掛牌出售。用地單位通過購買相應數量的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依法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責任。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濕地修復主體通過指標交易、產業化經營等多種途徑,實現濕地生態產品價值。
試點中,我省充分考慮地區間資源稟賦、發展目標、建設任務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創新提出“省級定額、市縣動態調整”工作思路,在確保全省濕地面積總量不減的前提下,允許跨縣域調劑濕地面積,以緩解經濟發展活躍、濕地后備資源貧乏地區的濕地面積總量管控壓力。
經過3年努力,目前,全省濕地保護補償市場機制初步建立,共開展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42筆,完成跨縣域濕地占補平衡指標交易面積1396.6畝;昌九高鐵等一批重大項目通過購買濕地占補平衡指標,向濕地修復主體支付補償資金共計1.2億元。
濕地生態產業也實現了有序發展。瑞金市依托修復后的小微濕地發展“濕地魚菜生態共養”產業,每畝收益達到2萬元;崇義縣在陽明湖濕地進行生態漁業養殖,實現漁業、水質“雙提升”。實踐證明,濕地保護事業具備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
不僅如此,南豐縣、萬年縣在濕地修復融資方面還取得較大突破,成功爭取到濕地后備資源收儲和濕地修復商業貸款授信額度6億多元,有效拓寬了濕地修復資金來源渠道。
下一階段,我省將在全面推廣試點經驗的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濕地資源運營機制改革各項工作。濕地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的渠道正在加快打通。(全媒體記者楊碧玉 實習生李懿、阮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