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a>\r\n","recommend":[{"base62Id":"8d92B1IIkPA","url":"http://gs.ifeng.com/c/special/8d92B1IIkPA","title":"詩畫山水間 尋夢在隴南","commentUrl":"ucms_8d92B1IIkPA","newsTime":"2024-09-24 19:57:59"},{"base62Id":"8epMZMIutnD","url":"http://sd.ifeng.com/c/8epMZMIutnD","title":"財政部:1-10月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同比增長0.9%","commentUrl":"ucms_8epMZMIutnD","newsTime":"2024-11-27 07:34:55"},{"base62Id":"8emTFdrJcQD","url":"http://sd.ifeng.com/c/8emTFdrJcQD","title":"國家稅務總局:12月1日起全國推廣應用“數電發票”","commentUrl":"ucms_8emTFdrJcQD","newsTime":"2024-11-25 07:38:29"},{"base62Id":"8ekjsZVbllH","url":"http://sd.ifeng.com/c/8ekjsZVbllH","title":"10部門發文強保障,將給3億農民工帶來哪些新變化?","commentUrl":"ucms_8ekjsZVbllH","newsTime":"2024-11-24 08:00:06"},{"base62Id":"8ejmvH7w4nx","url":"http://gov.ifeng.com/c/8ejmvH7w4nx","title":"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閉幕","commentUrl":"ucms_8ejmvH7w4nx","newsTime":"2024-11-23 08:57:29"},{"base62Id":"8eiqCZ4ZEq0","url":"http://v.ifeng.com/c/8eiqCZ4ZEq0","title":"是愜意,是遵義!遵義文旅宣傳片上線","commentUrl":"ucms_8eiqCZ4ZEq0","newsTime":"2024-11-22 10:41:24"},{"base62Id":"8eiNndFtaHs","url":"http://gov.ifeng.com/c/8eiNndFtaHs","title":"2024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冠軍總決賽圓滿落幕","commentUrl":"ucms_8eiNndFtaHs","newsTime":"2024-11-22 12:00:28"},{"base62Id":"8ejinqZsc1a","url":"http://v.ifeng.com/c/8ejinqZsc1a","title":"點贊接好運“活關公”推介山西好風光","commentUrl":"ucms_8ejinqZsc1a","newsTime":"2024-11-23 11:12:22"},{"base62Id":"8demGvV9DZK","url":"http://ah.ifeng.com/c/8demGvV9DZK","title":"全國人工智能大賽等你參加","commentUrl":"ucms_8demGvV9DZK","newsTime":"2024-10-14 10:31:41"},{"base62Id":"8deXm0GNVPE","url":"http://sn.ifeng.com/c/8deXm0GNVPE","title":"國家統計局:2024年9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4%","commentUrl":"ucms_8deXm0GNVPE","newsTime":"2024-10-14 08:19:15"}],"video":[],"asideAd2":"","asideAd1":"\u003ca href=\"http://uc737.com/c/special/8fEHk4wmqAa\" target=\"_blank\">\r\n\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51/7F9F275F54953968B1EBEF5072724B0B206E169E_size101_w300_h254.jpg\" width=\"300\" height=\"245\" border=\"0\">\u003c/a>\r\n\r\n\r\n\r\n\r\n","topAd":"\r\n\u003cdiv style=\"padding:10px 0 0 0px;\">\r\n\r\n\u003ca href=\"http://uc737.com/\" target=\"_blank\">\r\n\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4_52/4CA4006DF6648BA2AF0D286C65CD28E566641BC5_size97_w1000_h90.jpg\" width=\"1000\" height=\"90\" border=\"0\">\u003c/a>\r\n\u003c/div>","floatAd":"","newsList":[],"logoAd":"\u003cstyle>\r\n\t.gmad{position: absolute;top:25px;left:580px}\r\n\u003c/style>\r\n\r\n\u003c!--\u003cdiv class=\"gmad\">\u003ca href=\"http://uc737.com/c/8NlhlBk2REr\" target=\"_bank\">\u003cimg border=\"0\"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3_09/658FD9293D43F0EB012F173243F33C4795D90264_size2_w65_h25.png\">\u003c/a>\u003c/div>-->","infoAd":[],"chipObj":{"asideAd5":"160595","contentBottomAd":"160589","asideAd4":"160594","picNews":"195259","asideAd3":"160593","searchPath":"200-213-","hardAd":"160590","recommend":"195258","video":"195189","asideAd2":"160592","asideAd1":"160591","topAd":"160587","floatAd":"160596","newsList":"195188","logoAd":"160588","infoAd":"195185"},"hostname":"uc737.com","topic":"85HEh2dxAum","docData":{"type":"article","noffhFlag":false,"fhhAccountDetail":{"cateid":"江西風景獨好","type":"source","catename":"江西風景獨好","description":"","cateSource":"","backgroud":"http://p1.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919/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png","api":"http://api.iclient.ifeng.com/api_wemedia_list?type=source&keyword=%E6%B1%9F%E8%A5%BF%E9%A3%8E%E6%99%AF%E7%8B%AC%E5%A5%BD","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newsTime":"2022-04-26 11:48:40","authorUrl":"https://mp.weixin.qq.com/s/SDCXp5sytIiA5nL3z8fqsw"},"logo":{"logo":"http://x0.ifengimg.com/ucms/2020_35/69B1E601A7AD0653F3D9FD1E4E58B3DC986A1D1E_w322_h54.png","title":"江西"},"domain":"uc737.com","base62Id":"8FWHtD8Civx","breadCrumbdata":[{"url":"/shanklist/200-/","title":"地方站"},{"url":"http://uc737.com/","title":"江西"},{"url":"http://uc737.com/shanklist/200-213-216131-/","title":"人文"}],"searchPath":"200-213-216131-","title":"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newsTime":"2022-04-26 11:48:40","wemediaEAccountId":"","source":"江西風景獨好","sourceUrl":"https://mp.weixin.qq.com/s/SDCXp5sytIiA5nL3z8fqsw","author":"","summary":"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imagesInContent":[{"size":13,"width":275,"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DC99054A9058C20C7309BFC2EA44EE5C5B32ECE_size13_w275_h350.jpg","height":350},{"size":48,"width":467,"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30A0F19F4A02D18F593D51889D0E189DEABFCF3_size48_w467_h701.jpg","height":701},{"size":135,"width":926,"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46534CC54D15DE677FC061FA59D8A35410B7A675_size135_w926_h1699.jpg","height":1699},{"size":919,"width":10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733EF2D22505A17D083ED20CAAD703FEDA95A756_size919_w1000_h665.jpg","height":665},{"size":515,"width":10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B37B6FB53BE90A441BB430BFD3ABD48565F1C90_size515_w1000_h606.jpg","height":606},{"size":30,"width":325,"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6514AE6363C265256C91C9C96E3A3794EB5287D_size30_w325_h470.jpg","height":470},{"size":26,"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2EEF561AF29F0BE2F46208FFD9B39241C552AC6_size26_w640_h316.jpg","height":316},{"size":282,"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469D65FEC04FDC640892DFAD612A2799BF820C1_size282_w1080_h1956.jpg","height":1956},{"size":34,"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F077100A651F5AD4F636EB44E779A86068710E3_size34_w640_h256.jpg","height":256},{"size":88,"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8B03C6AEF175A924670B583092765EE1B4AA099_size88_w1080_h720.jpg","height":720},{"size":102,"width":7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59FACFC3384AE35877BF8BCDB63CED943BD585F_size102_w700_h466.jpg","height":466},{"size":13,"width":232,"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6EB4CAEE256A32DA2246C7CCBC6C049E7015361_size13_w232_h300.jpg","height":300},{"size":43,"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AB74C7E592952BDD874F3E862142B9A48BD9C2D_size43_w640_h407.jpg","height":407},{"size":82,"width":10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E2B8315E7D8828E03EDA11B38870706AE769239D_size82_w1000_h816.jpg","height":816},{"size":55,"width":49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49C43B182281CAB5617E2C9CB5D7B28C560E06D1_size55_w490_h370.jpg","height":370},{"size":102,"width":741,"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0246A77AC983FD2F1C2C5F73633D315E2F3B8074_size102_w741_h483.jpg","height":483},{"size":81,"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06BC8D6E985495E029CBA0E7F49DC5FC0DE65C3_size81_w1080_h607.jpg","height":607},{"size":592,"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6D5F07D4DA4383FD4B1E6AD9F66678EC12E4F97D_size592_w640_h870.png","height":870},{"size":126,"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D182EC497E93332D5278EC50CCD9FF3889FC268_size126_w1080_h803.jpg","height":803},{"size":122,"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E9C0138CF3C8021E938BA77231479C4D953F57C7_size122_w1080_h1224.jpg","height":1224},{"size":19,"width":268,"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DAF1D534F7510CB333944C15D3EBC8AE40E825AB_size19_w268_h341.jpg","height":341},{"size":20,"width":365,"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F7189023BEA30DE095F16DD1069603AF0E0038F9_size20_w365_h458.jpg","height":458},{"size":18,"width":377,"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70187F032921F5F30F9266BED0DEE044EBE347AF_size18_w377_h389.jpg","height":389},{"size":46,"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0B2B85787ABC59DA3863065E1AE0EDE77051E2A0_size46_w640_h535.jpg","height":535},{"size":17,"width":392,"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A10D0FB4A9835416D042D798F8E0731ACE2DF0BE_size17_w392_h364.jpg","height":364},{"size":18,"width":73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13D13FF30006B569A41E4DAB88F6B102312E92B_size18_w730_h528.jpg","height":528},{"size":106,"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544BF8C2EC568B67C1A6B6AAFF4DD9841346788_size106_w1080_h850.jpg","height":850},{"size":40,"width":45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F32B20598D3AF9280403C1E2F8461485D12294E5_size40_w450_h341.jpg","height":341},{"size":93,"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314346BABA43A0A3FA3A0D4A721C3B1B96954B3_size93_w1080_h616.jpg","height":616},{"size":35,"width":5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7A3B2D7225919BE3330A045279225B4A0215DA4_size35_w500_h320.jpg","height":320},{"size":49,"width":383,"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1B10EF9D2C3E4E38EA4FEE4835C52C6FD03D4BD_size49_w383_h554.jpg","height":554},{"size":206,"width":96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B0854F6C9A2AB21923A6A5CA9FAFFACCB276CA43_size206_w960_h1280.jpg","height":1280},{"size":1023,"width":632,"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C202B4F66F349C23755E564912B647014B3F7E76_size1023_w632_h1023.png","height":1023},{"size":16,"width":268,"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E8172EDD4E2905A5627D68BCDECC1137482CA73_size16_w268_h337.jpg","height":337},{"size":47,"width":75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2E9BAE0FA11684ACD8B28A2CDE0ADDFD8C3AAC2_size47_w750_h491.jpg","height":491},{"size":89,"width":108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D7658D4479116E08D81DB4D61EC107521B5544D6_size89_w1080_h778.jpg","height":778},{"size":157,"width":544,"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640768C81AFDEF4E7AC55495D7D7AACF2323560_size157_w544_h479.png","height":479},{"size":22,"width":417,"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0FC2F8461AFF081BA52B6DF81AF78434B32A2EE_size22_w417_h274.jpg","height":274},{"size":29,"width":417,"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A595224957540EC568621269EC19CD9E0BED8F69_size29_w417_h301.jpg","height":301},{"size":24,"width":56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B97BDAF758336352755C79F688CD302CB960C14_size24_w560_h413.jpg","height":413},{"size":42,"width":622,"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CF4E95B4FC873E1B0BA18DC744E73E84D5C672DB_size42_w622_h502.jpg","height":502},{"size":9,"width":40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6AB4644171C9FA5D5240AFAD712D86E89E98BEF2_size9_w400_h149.jpg","height":149},{"size":45,"width":640,"url":"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E5C3D875FB3A9C48A68A4E094D1A4A62238C046_size45_w640_h325.jpg","height":325}],"bdImg":"http://d.ifengimg.com/w121_h75_q90/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DC99054A9058C20C7309BFC2EA44EE5C5B32ECE_size13_w275_h350.jpg","pcUrl":"http://uc737.com/c/8FWHtD8Civx","url":"http://uc737.com/c/8FWHtD8Civx","commentUrl":"ucms_8FWHtD8Civx","skey":"3c4585","voteId":"ucms_8FWHtD8Civx","isOriginal":"0","contentData":{"contentList":[{"data":"\u003cp>1.心學之父陸九淵\u003c/p>\u003cp>2.國畫泰斗八大山人\u003c/p>\u003cp>3.科學巨匠宋應星\u003c/p>\u003cp>4.文章大家曾鞏\u003c/p>\u003cp>5.狀元宰相費宏\u003c/p>\u003cp>6.杰出音樂家姜夔\u003c/p>\u003cp>7.軍事理論家揭暄\u003c/p>\u003cp>8.江右名士蔣士銓\u003c/p>\u003cp>9.畫界大師傅抱石\u003c/p>\u003cp>10.書寫傳奇舒同\u003c/p>\u003cp>\u003cstrong>\u003c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相關閱讀\u003c/span>\u003c/strong>\u003c/p>\u003cp>\u003cstrong>\u003cspan style=\"color: rgb(79, 129, 189);\">\u003ca href=\"http://uc737.com/c/84qFHNln6h3\" target=\"_blank\" ifengapp-data=\"%7B%22ucmsId%22%3A%2284qFHNln6h3%22%2C%22docType%22%3A%22article%22%2C%22type%22%3A%22UcmsDoc%22%7D\">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一)\u003c/a>\u003c/span>\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心學之父陸九淵\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DC99054A9058C20C7309BFC2EA44EE5C5B32ECE_size13_w275_h350.jpg\" alt=\"△陸九淵畫像\"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陸九淵畫像\u003c/p>\u003cp>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講學于象山書院,人稱“象山先生”,被國家認定是對中華文明做出突出貢獻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他的思想不僅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u003c/p>\u003cp>陸九淵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創立了“心學”,成為宋明兩代“心學”的一代宗師,他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學觀,不僅影響中國,更對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他和同時代的理學宗師朱熹,如同雙子星座,交相輝映,成為南宋思想星空上最為耀眼的并世雙星。\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30A0F19F4A02D18F593D51889D0E189DEABFCF3_size48_w467_h701.jpg\" alt=\"△朱熹畫像\"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朱熹畫像\u003c/p>\u003cp>陸九淵一生有三個高光時刻。\u003c/p>\u003cp>\u003cstrong>進京面圣。\u003c/strong>1184年,即淳熙十一年,陸九淵迎來了可以親自面見孝宗奏對的機會。對于飽讀詩書的書生而言,這意味著仕途的起飛、命運的轉折,這是多么重大的人生機遇啊!但是在這一場奏對中,陸九淵沒有將個人仕途擺在第一位,而是將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置于其上。他一口氣寫出五篇奏札,坦陳自己的政見,當面批評孝宗和朝廷用人不專,多所猜忌,粉飾太平,不能收復失地等等,進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即要孝宗和朝廷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并勸告孝宗應早定志向,循序漸進,取得國家大治、民族大興、失地恢復的局面。這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氣啊!宋孝宗不但被他屢次追問得無言以答,更為他展現出的大義和風骨而贊嘆。\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46534CC54D15DE677FC061FA59D8A35410B7A675_size135_w926_h1699.jpg\" alt=\"△宋孝宗畫像\"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宋孝宗畫像\u003c/p>\u003cp>\u003cstrong>鵝湖之辯。\u003c/strong>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兩位思想巨人,陸九淵和朱熹走進了今天的江西上饒市鉛山縣鵝湖寺。在這個質樸的寺院里,他們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哲學辯論,這是中國書院為明辨真理而進行的一次激烈交鋒,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鵝湖寺也因此而遠近聞名。鵝湖之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為學之方”,包括治學、講學和道德修養三重工夫。陸九淵認為“心即理”,將“仁義之理”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方法重在“發明本心”,主張“尊德性”,提出“易簡工夫”。而朱熹則認為“理”是客觀存在的,其方法重“格物窮理”,主張“道問學”,提倡先泛觀博覽而后約取的讀書方法,提出“格物致知”。鵝湖之辯后,兩人的思想觀點并沒有互相走近,盡管在思想上仍有分歧,但兩人在感情上卻惺惺相惜。\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733EF2D22505A17D083ED20CAAD703FEDA95A756_size919_w1000_h665.jpg\" alt=\"△鵝湖書院\"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鵝湖書院\u003c/p>\u003cp>\u003cstrong>白鹿洞講學。\u003c/strong>鵝湖之辯5年后,南宋淳熙七年,身為白鹿洞洞主的朱熹,向陸九淵發出了熱情的邀請,邀請他來學院講學,陸九淵欣然前往。為了準備這次演講,陸九淵秉燭疾書,徹夜不眠。二月十日,白鹿洞書院座無虛席,各縣的莘莘學子濟濟一堂。在朱熹的親自陪同下,陸九淵登上講堂,開始了他那最為經典、最震撼人心的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義利之辨”,鮮明提出,讀書人,到底是為何而讀書,為何而科舉?他同時自問自答指出,讀書人科舉者,首要“立志”。立什么志?要以圣賢為志,以治平自任。只有這樣,才不會以科場得失為目標,才能去名利之念,不落流俗,只有這樣才能走“正道”、揚“正氣”、得“正學”。這次演講陸九淵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此時正是二月早春,而坐在一旁的朱熹聽得激動得連連揮動紙扇。事后,朱熹請陸象山將講稿寫成《白鹿洞書堂講義》,作為學子必修的功課,并親自作序,還將講義刻在了一塊石碑以資紀念。\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B37B6FB53BE90A441BB430BFD3ABD48565F1C90_size515_w1000_h606.jpg\" alt=\"△白鹿洞書院\"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白鹿洞書院\u003c/p>\u003cp>終其一生,陸九淵不畏權貴,不畏權威,不走尋常路,始終保持著獨立的精神和獨特的思想,同時,他還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更多的年輕學子。他的思想在歷史上幾經沉浮,歷久彌新,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300多年后,明朝的王陽明接過他的衣缽,將“心學”進一步發揚光大,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直到今天依然傳承給中國人豐厚的精神養分。600多年后,在西方,陸九淵也遇到了另一位知音,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也同樣發出這樣的吶喊:“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僅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在思想的王國里,陸九淵始終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桂冠,他將永遠閃耀在人類歷史的燦爛星河當中。(朱虹 曹雯芹)\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國畫泰斗八大山人\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6514AE6363C265256C91C9C96E3A3794EB5287D_size30_w325_h470.jpg\" alt=\"朱耷畫像\"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朱耷畫像\u003c/p>\u003cp>朱耷(1626年-170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九世孫,又叫八大山人、雪個等。朱耷以苦難為靈魂,以自然為寄托,用墨極簡,呈現出個體生命的強悍與獨特,將中國寫意繪畫手法推向巔峰,成為“江西畫派”的開創者,是17世紀中國最杰出的寫意國畫大師。2010年,八大山人的《竹石鴛鴦》立軸在杭州拍賣拍出了1.19億元;《歲寒三友》手卷在北京拍出了1.68億元。在世界,他畫作代表的東方審美和民族性格更是釋放出耀眼的藝術光芒。198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八大山人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2EEF561AF29F0BE2F46208FFD9B39241C552AC6_size26_w640_h316.jpg\" alt=\"八大山人《竹石鴛鴦》\"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八大山人《竹石鴛鴦》\u003c/p>\u003cp>\u003cstrong>苦難為魂成不朽。\u003c/strong>痛苦能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將痛苦毀滅。對于朱耷來說,苦難如同命運的殘酷鞭打,抽得他遍體鱗傷,然而,在傷痕處,卻長出了藝術的翅膀,帶來精神的飛翔。朱耷出生于皇親貴胄之家,其父祖皆是畫家,他從小異常聰慧,更有書畫之天賦,8歲作詩,11歲畫青山綠水,并能懸腕寫米體小楷。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明王朝覆滅。一轉眼,國亡、族滅、家破,18歲的朱耷, 如同一葉飄零的孤舟,在沉沉暗夜里駛入了巨浪滔天的茫茫大海。逃亡路上,妻兒離世,他本人“羸羸然若喪家之犬”。生命該何所去?生命又該何所寄?他將生命遠離塵世,在天地的夾縫里茍活。22歲,在江西省奉新縣耕香院,朱耷削發為僧,開始了為僧為道的漫長人生,"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清康熙初年,朱耷來到南昌市青云譜道院隱居。62歲時,他離開青云譜,在南昌撫河橋附近修筑“寢歌草堂”,進行藝術創作,直到八十歲病逝。在長達60余年的創作生涯里,家國之變、身世之苦、現實之困,成為了朱耷藝術創作不竭的源泉,他蘸一筆苦難之墨,再蘸一筆滄桑之淚,一筆一劃,那用生命描繪的花、鳥、石、魚躍然紙上。那不是茶余飯后的妙思,不是閑情雅致的表達,不是現實生活的描畫,那是血、是淚,是不朽!那是中國繪畫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橫空出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藝術高峰!\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469D65FEC04FDC640892DFAD612A2799BF820C1_size282_w1080_h1956.jpg\" alt=\"八大山人荷花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八大山人荷花圖\u003c/p>\u003cp>\u003cstrong>藝術啼血顯精神。\u003c/strong>藝術的生命在于獨特和氣質。朱耷不需要將作品逢迎于世,討好眾人,他更不需要以作品鋪路,求得功名利祿。他從不為當朝權貴畫一筆一墨,而農民貧士卻容易得到他的作品。他的藝術追求簡單到極致。生命需要畫筆來傾訴、燃燒!他的哪幅畫,不是在彰顯個性,表達自我?你看,那孤鳥、丑魚,那殘山、枯葉,那頑石、那怪鳥,那描繪出的是不可言說的死寂、倔強、孤寒、決絕、悲憤、憂思,那是靈魂的無數次表白,那是生命的千百種姿態。這天地,這世事,這人心,一切都已看透,一切都已看開,一切都已滿不在乎,這是痛徹心扉之后的大知大覺,大徹大悟。這樣的孤峻之美、脫俗之美,美到直指人心,讓人心中為之一寒。他似乎在拷問:這樣的境界,你有嗎?這樣的孤獨,你享受得了嗎?這樣的智慧,你到達過嗎?60歲之后,他開始在書畫作品中署名“八大山人”。這四字寫成連筆像極了“哭之”“笑之”。在藝術的道路上,朱耷已進入無人之境,他以苦難為鑰,無意中叩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F077100A651F5AD4F636EB44E779A86068710E3_size34_w640_h256.jpg\" alt=\"八大山人丑魚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八大山人丑魚圖\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一代畫風爍古今。\u003c/strong>時代怠慢了他,但歷史卻將他視為寵兒。他一生潦倒、困窘,時人并不懂得朱耷。他繪畫的價值,也沒多少人能理解。然而,朱耷身后,卻圈粉無數。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贊說:“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這是發自內心的由衷贊嘆!1926年,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這樣評價:“八大,筆簡而勁,無獷悍之氣……各樹特幟卓然為后世法,為清代大寫派之泰斗。”齊白石更是直接表達了對他的仰慕:“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從“揚州八怪”到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無一不深受朱耷畫風的影響。\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8B03C6AEF175A924670B583092765EE1B4AA099_size88_w1080_h720.jpg\" alt=\"八大山人行書\"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八大山人行書\u003c/p>\u003cp>藝術塑造不朽,苦難鑄就輝煌!藝術的真諦是什么?藝術是以自然為素材,強烈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氣質、情操與個性。朱耷超越苦難、超越現實,在藝術的世界里,汪洋恣肆、特立獨行。他的畫,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塑造了高貴而倔強的靈魂!他的筆墨極簡主義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他獨特的藝術形象讓人感受到平靜之下強烈的生命張力!這樣一種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個性,使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現了前無古人的超越。(朱虹 曹雯芹)\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59FACFC3384AE35877BF8BCDB63CED943BD585F_size102_w700_h466.jpg\" alt=\"八大山人紀念館(江西南昌)\"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八大山人紀念館(江西南昌)\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科學巨匠宋應星\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6EB4CAEE256A32DA2246C7CCBC6C049E7015361_size13_w232_h300.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宜春市奉新縣)人,明朝著名科學家,其代表性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u003c/p>\u003cp>\u003cstrong>屢試屢敗,放棄功名。\u003c/strong>宋應星自幼聰明,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后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29歲的宋應星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考取了舉人,列全省第三名。雖然鄉試的成功使宋應星備受鼓舞,但在接下來的五次會試中都名落孫山,從此徹底斷絕了考取功名的念頭。第五次會試時,宋應星已45歲,寶貴的青壯年時間,就這樣消磨在科舉上面。\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AB74C7E592952BDD874F3E862142B9A48BD9C2D_size43_w640_h407.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雖然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但這五次水陸兼程的萬里跋涉,卻也向他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沿途經過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省的許多城市和鄉村,在旅途中,他有機會在田間、作坊從勞動群眾那里調查到不少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知識,把各地的生產技術記錄下來,得到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為后來寫作《天工開物》等書做了準備。\u003c/p>\u003cp>\u003cstrong>潛心研學,創新杰作。\u003c/strong>宋應星自小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制造學興趣濃厚,15歲那年,聽說《夢溪筆談》是一部價值很高的科學著作,于是很想找來讀一讀。他來到鎮上的文寶齋書鋪詢問,店老板卻告訴他,現在人們都讀四書五經,為的是考取功名,科學方面的書即使進了貨也沒人買。宋應星只好懊喪地離開了文寶齋。在路上,他碰到一個賣米粿的老漢,從老漢那里得到了用于包米粿的殘本《夢溪筆談》,老漢告訴他這書是向南村紙漿店老板討來的。宋應星又一路跑著趕到紙漿店,可那后半部書已經泡入水池,正準備打成紙漿。宋應星向老板苦苦祈求希望傾其所有購買這本書。老板被他這種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趕忙讓工匠把那半部書撈了上來,交給了宋應星。\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E2B8315E7D8828E03EDA11B38870706AE769239D_size82_w1000_h816.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在科舉這條路走不通,宋應星便把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都用在研究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和技術上。他還大量翻閱前人留下的史書典籍,并結合自己在實踐中的所見所聞對典籍上的內容加以甄別。崇禎八年(1635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今江西新余市分宜縣),教授生員。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授課后的余閑時間較多,同時又能接觸到一些圖書資料,為他從事寫作提供了條件。宋應星充分利用了這段時間,根據以前的調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參考文獻,從事著極其緊張的著述工作,歷時四年著述完成了他最杰出的作品《天工開物》。\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49C43B182281CAB5617E2C9CB5D7B28C560E06D1_size55_w490_h370.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皇皇巨著,彪炳全球。\u003c/strong>《天工開物》初刊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天工開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一些重要論述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比如:“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等。\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0246A77AC983FD2F1C2C5F73633D315E2F3B8074_size102_w741_h483.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從17世紀開始,《天工開物》先后傳入日本、朝鮮國和一些歐美國家,轟動一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年―1882年)稱之為“權威著作”。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認為,《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無法比擬的。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之為“中國的狄德羅”,贊揚《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06BC8D6E985495E029CBA0E7F49DC5FC0DE65C3_size81_w1080_h607.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2021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聚焦中國首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節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用跨越時空的一次“握手”,讓觀眾看到中國古代的偉大創造與雜交水稻有機聯系。\u003c/p>\u003cp>宋應星是一個有骨氣的仁人志士。明亡后,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拒不出仕,在貧困中度過晚年,享年80歲。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科學家,在宋應星的家鄉奉新縣建有宋應星公園和宋應星紀念館。宋應星在人類歷史上對自然科學、技術乃至哲學思想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不斷激勵著后人在科技研究突破上做出新的貢獻。(朱虹 黃春)\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文章大家曾鞏\u003c/strong>\u003c/p>\u003cp>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這樣評價他:“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和他交往一生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這樣評價他:“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南宋理學大家朱熹這樣評價他:“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近代文化大家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這樣評價他:“比蘇洵、蘇轍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6D5F07D4DA4383FD4B1E6AD9F66678EC12E4F97D_size592_w640_h870.pn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文章超眾,自成一家。\u003c/strong>曾鞏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章,散文、詩歌、公文,都有自己的鮮明風格,尤其是他的散文,獨樹一幟。作為文壇宗師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一生追隨著老師,投身于轟轟烈烈的詩文革新運動,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文章要有用于當世。曾鞏也身體力行著他的道德理想,他的文章,平實、質樸、含蓄、典雅。他的公文水平也極高,一篇《越州趙公救災記》寫得極其端正規范、嚴謹務實,直接成為后世官方文件的范文樣式。明清考試的八股文就來源于曾鞏。曾鞏一直視自己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在為人、治學、從政方面,他一生都在踐行著儒家的抱負和理想,他的一生,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一生。\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D182EC497E93332D5278EC50CCD9FF3889FC268_size126_w1080_h803.jpg\" alt=\"▲曾鞏《局事帖》\" />\u003c/p>\u003cp class=\"picIntro\">▲曾鞏《局事帖》\u003c/p>\u003cp>\u003cstrong>艱難困苦,玉汝于成。\u003c/strong>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幼年時期,就顯示出他的天資,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充滿坎坷和艱辛。少年時,他痛失愛父,家境衰敗,只能輟學回家種田,侍奉繼母,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維持生計,照顧家人,教導幼小,更時刻不忘發憤讀書,直到32歲才娶妻。在《讀書》一詩中,曾鞏深情地回憶了那段艱辛歲月:“荏苒歲云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命運之神一次次考驗他,科舉考試,他數次落榜,可是他絲毫沒有氣餒。直到38歲那年,命運終于垂青于他,1057年,嘉祐二年,曾鞏終于進士及第,并和他弟弟、妹夫們留下“曾家一門同榜六進士”的佳話。\u003c/p>\u003cp>\u003cstrong>治學嚴謹,文風質樸。\u003c/strong>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在這坐冷板凳,埋首于故紙堆的10年里,曾鞏顯示出了他的嚴謹和堅守。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他將《李白詩集》從770余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對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代表作則有《醒心亭記》《游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等。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E9C0138CF3C8021E938BA77231479C4D953F57C7_size122_w1080_h1224.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勤政愛民,政績斐然。\u003c/strong>曾鞏任地方官員長達12年,他從來沒有當過大官,沒能像蘇轍、王安石登上政治的大舞臺,但是在他為官的小天地里兢兢業業,不把做大官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踏踏實實為百姓謀福祉。百姓的苦難時刻記在心間。在任越州通判期間,遇上當地大饑荒,他領導官府賑災,下令讓富戶平價出售糧食,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在知福州時,他鮮明提出,當官不能與民爭利。當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搶了當地菜農的生意時,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保障了菜農的利益。在齊州(濟南),他掃黑打惡,維護當地良好社會秩序;修建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大明湖,讓北方的濟南山青水碧。在洪州(南昌),面對突如其來的瘟疫,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訪百姓、查疫情、集百官、騰官舍、發救濟、嚴隔離,給處于疫情之中的百姓以最及時、最有力的幫助,體現了他高超的社會治理能力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最終戰勝了疫情,保護了一方百姓的平安。\u003c/p>\u003cp>曾鞏的身上始終洋溢著謙謙君子之風,令后世尊敬。他活得很純粹,為人子,他盡孝盡心,在父親去世之后,勇敢地挑起了家族生存的重擔。當官員,他干得很純粹,從不追名逐利,而是心系百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安守本分,堅守初心。為學者,他同樣很純粹。他是文章大家,一代文豪,天下多少人仰慕于他,爭先希望結交于他。可是,他可以坐得板凳十年冷,靜下一顆心、守著油燈古籍,在歷史的海洋里馳騁,在文學的世界里縱橫。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活著才有意義?怎樣才能活成一位真正的君子?曾鞏,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朱虹 曹雯芹)\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狀元宰相費宏\u003c/strong>\u003c/p>\u003cp>費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號健齋、鵝湖,晚年自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縣人。費宏從小天賦異稟,3歲童子試為文元,16歲江西解元,19歲中狀元、授翰林修撰,41歲入閣,56歲擔任內閣首輔,68歲時無疾而終。\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DAF1D534F7510CB333944C15D3EBC8AE40E825AB_size19_w268_h341.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天縱之才,少年得志。\u003c/strong>大明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細微的東風依舊挾帶著一絲料峭的寒意,一群衣著參差不齊的人們擠在一起,一雙雙眼睛死死地盯著面前鮮紅的紙張,在墨筆寫就的一個個人名上一寸寸劃過,隨后透露出狂喜或失望。在放肆的大笑聲與失望的啜泣聲中,一位晚到的年輕人站在人群外面,瞟了一眼榜單,隨后淡然離去。人群中有人瞥到了他的背影,隨后震驚地指著他遠去的方向,喊出了他的名字。聽見了他名字的人無論悲傷或是悲哀,都無一例外的頓了一下,隨后扭頭看向榜單的最上方,那個高處不勝寒的名字。費宏,以僅僅十九歲的年紀拿下了那一年的狀元,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費宏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初次見面,他就向世人宣告了何為天才。\u003c/p>\u003cp>這個世界上似乎真的有這么一種人,他們不用懸梁刺股就能寫出天下名篇,不用苦練不輟就能譜出千古名曲。而費宏,很明顯是這類人中的一份子。在他拿下狀元的同一年,紫禁城里的桂花都還沒來得及飄香,費宏就又加入了成化年的史料修訂組,在他橫溢而瀉的才華之下,其他人根本就追不上他的遣詞造句,只有另外一位天才楊廷和可以與他順暢的交流,一如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的絕唱。最終,在編寫史料的小房間里,只剩費宏與楊廷和二人坐在案前,揮筆不輟。其他人站在一旁,在給他們端茶倒水之余看一眼他筆下流淌的雋永才思,隨后長嘆一聲低著頭返回水壺前,挑起水桶搖搖晃晃的走出門去打下一趟水,并在打水時看著水中自己的倒影,恨不得此刻能倒映出費宏的臉。這樣的天縱之才,升官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在同僚們冥思苦想而不得解決之道時,他早已擬好了奏疏。在飛舞的墨跡之下,他先是執掌廷試,隨后調左春坊左贊善,三年后又遷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在明孝宗死后,再掌史筆,最終官至經筵日講官,禮部右侍郎,在區區不惑之年成為了朝堂正三品大員,天子之師,名動天下。\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F7189023BEA30DE095F16DD1069603AF0E0038F9_size20_w365_h458.jpg\" alt=\"△明武宗朱厚照\"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明武宗朱厚照\u003c/p>\u003cp>\u003cstrong>時運不濟,治世難宏。\u003c/strong>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這是一位喜歡折騰的皇帝。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大肆任用身邊的親信,剛剛有點起色的王朝又一次遭到了重創。高居在龍椅上的,已經不是那個面色疲憊,一心為國的君主了。而是另一個游手好閑,怠于政務的皇帝。位極人臣的光榮也不再是通過傲人的政績獲得,而是通過討好皇帝來攫取。以費宏的智商,他明確的知道他所面對的形勢,內閣眾人尚且只能在暗地里努力,他區區一個禮部侍郎,是不應該公開反抗的。但他依然這么做了,在八虎為非作歹的那三年里,他每天都堅持上書,以圖撥冗反正,恢復朝堂上的清明。這絕不是大多數人眼中聰明之舉,卻是真正正確的舉動。我們國家總是有這樣的人,固執的犧牲著自己而堅守著真理,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我們才能挺過五胡亂華、挺過嘉定三屠、取得抗戰勝利,讓炎黃的長風飄蕩五千年而經久不息。他們在一些同事的眼中并非驚艷,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偉大。\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70187F032921F5F30F9266BED0DEE044EBE347AF_size18_w377_h389.jpg\" alt=\"△楊廷和\"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楊廷和\u003c/p>\u003cp>“愚蠢”的費宏在八虎倒臺之后理所當然的進入了內閣,與李東陽、楊廷和、梁儲一同梳理朝政,支撐這個龐大的帝國。在那些君王享樂弄臣肆意的年月里,文淵閣里長明不滅的燈火,保障著皇朝的存續。\u003c/p>\u003cp>\u003cstrong>堂堂君子,無奈小人。\u003c/strong>守原則的君子往往很難戰勝沒有底線的小人。永樂年間埋下的隱患終于還是引爆了,寧王朱宸濠以重金收買朝中重臣,企圖增加護衛、訓練私兵,再走一遍奪權之路。作為內閣成員的費宏自然也收到了寧王的“好意”,門前用馬車拉來的金銀珠玉,流光溢彩的呈現在他的眼前。他沉默地站在了門口,看著堆笑的下人,遠處厚重的鐘鳴紛飛而來。費宏靜靜地聽完了這悠遠的鐘聲,長出一氣,隨后轉身回府,將那珠光寶氣以自己的底線隔斷。\u003c/p>\u003cp>費宏為了他自己的原則四處奔走,試圖按下寧王叛亂的可能。但大明天下,終究沒有那么多光明。媚上取榮的江彬錢寧自不必說,就連飽讀詩書的廟堂之臣也欣然接下了寧王的錢財。讓他感到最大的失望還是首輔楊廷和的沉默。費宏憤怒的盯著這位多年好友躲閃的眼神,曾經發誓要共濟天下,心唯蒼生的同志,最終只剩下了費宏一人。正德五年,費宏被迫致仕回鄉,朝中好友無一人幫他發聲。\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0B2B85787ABC59DA3863065E1AE0EDE77051E2A0_size46_w640_h535.jpg\" alt=\"△王陽明\"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王陽明\u003c/p>\u003cp>費宏這一去,就是十年。歲月無情的爬上了他的臉頰,身形也不再挺拔剛勁,但他的心中,報國豪情卻無半點消散,正德十六年,距離寧王被捕兩年,嘉靖皇帝即位僅僅十天,費宏因平定寧王之亂有功,再次被召還內閣,擔任了內閣首輔。他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大展拳腳,但無奈于嘉靖對張璁和桂萼的偏袒,只能再次致仕回家。張璁進入了內閣,明朝就此開始了黨爭時代,雖然費宏在八年后又一次回朝為官,但無奈已是年老體衰,難以阻止國勢的下滑。\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A10D0FB4A9835416D042D798F8E0731ACE2DF0BE_size17_w392_h364.jpg\" alt=\"△明嘉靖皇帝\" />\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picIntro\">△明嘉靖皇帝\u003c/p>\u003cp>\u003cstrong>經世偉才,大道清輝。\u003c/strong>嘉靖十四年(1535年),費宏離開了這個他牽掛一生的國家,縱有超世之才,但無奈時運不濟,最終還是消珥于茫茫書海,難為世人所知。但我認為這樣一個始終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二落三起的政治家,屢受讒言而不餒,飽嘗冷暖而不怠,還是應當被大家銘記的。正如張廷玉所言,起家文學,致位宰相。宏卻錢寧,拒宸濠,忤張桂,再躓再起,終亦無損清譽。在滿是利欲的朝堂上,也仍會有大道的清輝。(朱虹 風間)\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杰出音樂家姜夔\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13D13FF30006B569A41E4DAB88F6B102312E92B_size18_w730_h528.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姜夔\u003c/strong>(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縣人,南宋著名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在文學上頗有造詣,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續書譜》等流傳千古的佳作;在音樂藝術上別具一格,編寫了《大樂議》《琴瑟考古圖》等內涵豐富的著作,為中國文學史與藝術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后世影響深遠。\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544BF8C2EC568B67C1A6B6AAFF4DD9841346788_size106_w1080_h850.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少年孤貧,命運多舛。\u003c/strong>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姜夔出生于一個家境衰落的官宦之家,年少的姜夔隨著父親四處奔波直至父親去世。成年后,其返回家鄉參加四次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在古代,考中進士是步入仕途的通行證,而姜夔卻久久不能通過第一道關卡。科舉無果,姜夔開始心灰意冷,四處漂泊,置身追尋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家道中落的姜夔轉徙江湖,五月披裘,過著貧窮清高的生活但從不慕名利,縱使貧困纏身也不貪圖小恩小惠,進而終身未仕。晚年的姜夔命運十分悲慘,僅存的屋舍發生火災,損失慘重。無依無靠且衣食不周,最終在窮困潦倒中死去,在好友的捐資下才有了一塊墓地埋葬,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坎坷的一生。\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F32B20598D3AF9280403C1E2F8461485D12294E5_size40_w450_h341.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學識淵博,清空騷雅。\u003c/strong>姜夔好學無所不通,堪稱文學全才。幼時父親的諄諄教導、嚴格要求為姜夔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和文化底蘊,而成年后的豐富跌宕風流情感經歷,成為了姜夔作詞的靈感與源泉。在宋代,姜夔與辛棄疾齊名,被后人稱為“詞中老杜”,其發展了南宋江湖詞派,推動了傳統婉約詞的創新與變動,建立了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賦予了詩詞清雅脫俗的韻味與清勁瘦硬的格調,既秉承著江西詩派的風格,又不失婉約溫柔,實在是清空騷雅,文氣回蕩,讀起來讓人贊不絕口。《疏影·苔枝綴玉》中“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這幾句詞語境悲涼而空靈雅致,虛實變化十分恰當。當姜夔愛慕的女子要離開他,不舍與追憶便化成了一行行絕美的華章詩篇,散落在風中,情柔綿綿,略帶憂傷,“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詞源》中這樣評價姜夔作詞:“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著名詞人黃升非常欣賞姜夔,稱之:“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姜夔是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道光,他的作品文學藝術價值極高,值得品讀研究。\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314346BABA43A0A3FA3A0D4A721C3B1B96954B3_size93_w1080_h616.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創新音樂,傳承經典。\u003c/strong>姜夔多才多藝,精通音律,具有極高音律上的悟性和高超駕馭音樂的才能。作為格律派的代表,其音樂創作可謂是宋朝藝術的一代巔峰。他所著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古代詞曲譜集,婉約悠長,意境清空,具有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氣息,這是音樂藝術史上的稀世珍寶,也奠定了姜夔在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姜夔創作的自度曲突破了古曲對音樂形式的限制,關注音律和節奏的連貫性,尋求藝術美感。“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曲調凄涼憂郁,這是獨屬于姜夔的琴歌。他通過改造唐宋樂譜,提高了樂理的趣味和雅興,增強了藝術的檔次品味,豐富了音樂的文化情感,為研究雅樂歌曲提供了珍貴的范例和借鑒,是現代人認識宋代雅樂歌曲和古音雅調的重要橋梁。他對傳承文化遺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唐玄宗創作、楊貴妃演出的《霓裳羽衣曲》是中國音樂舞蹈史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戰亂多年失傳。姜夔經常年研究,發現了此曲十八段并保存在他所編寫的書中,使之得到永久流傳。\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37A3B2D7225919BE3330A045279225B4A0215DA4_size35_w500_h320.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詩傳侯王家,翰墨到省寺。歷史成就了清雅詞人姜夔,姜夔也成就了屬于他的歷史。他的離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浪漫至死仿佛就是他的格言。\u003cstrong>姜夔一生與詩詞為伴,與音樂共舞,也曾愛過一座橋,也曾留念一座城,活得灑脫而雅致。\u003c/strong>《論詞隨筆》中有一句話這樣說:\u003cstrong>清者,不染塵埃之謂;空者,不著色相之謂。\u003c/strong>這句話形容姜夔的創作和他的一生可謂恰到好處!(朱虹 潘賡)\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軍事理論家揭暄\u003c/strong>\u003c/p>\u003cp>揭暄(1613年—1695年),字子宣,號韋綸,一號緯紛,別名半齋,江西廣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世人尊稱揭子。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前半生,馬上殺敵為國家出生入死,后半生,著書立說在紙上叱咤風云。在學術的道路上,他成為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大神級人物,他的學術成就,橫跨軍事、天文、物理、數學、哲學等諸多領域,每一部作品,都是學術界的高峰。他的代表作《揭子兵法》成為中國軍事思想承上啟下之作,《中國思想寶庫?論軍事》收入的名句數量:孫子最多,揭暄緊隨其后,吳子居第三。他是中國古代出類拔萃的天文數學家,中國清代44位科學家,揭暄名列第19位。著名天文數學家方以智、方中通稱譽揭暄是“生千古下,集千古智,為張祖邵蔡申中土之氣,豈甘為遠西所軒輊的千古奇人。”\u003c/p>\u003cp>揭暄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明末清初,在他的成長時期,博學多文的父親揭衷熙給予了他最好的教育,他從小就浸潤在一個滿是書香的家庭環境中。在這樣的熏陶下,揭暄少年天才,他“少有奇氣,喜論兵,慷慨自任”,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天文數學、軍事科技,他樣樣涉獵,且留心世事,“獨好深湛之思”,時人以“才品兼優,德學并茂”稱之。\u003c/p>\u003cp>在揭暄而立之年,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走向了最后的時光,大戰燃燒不止,百姓遭遇到深重的災難。面對民族的苦難,人民的苦痛,揭暄和父親一道“舉義兵,圖復興”,想以一己之力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盡管他們在戰爭當中贏得了赫赫名聲,可無可奈何的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最終南明皇帝在福州戰敗被俘。揭暄心灰意冷,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從此在學術的天地里實現著另一番人生抱負。也許,朝廷少了一位征戰四方的將軍,然而,中華文明史上卻多了一位思想深邃的學術大家。\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1B10EF9D2C3E4E38EA4FEE4835C52C6FD03D4BD_size49_w383_h554.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u003c/strong>揭暄擁有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他形成十分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在軍事戰略上,他的《揭子兵經》分別以100個字作標題,每字一篇,論述了100條治軍用兵的軍事原則,共約1萬余字,充滿著辯證觀、唯物觀。在軍事戰術上,他的《揭子戰書》詳細闡述了650余個戰法,體現了揭子高超的軍事謀略、精湛的軍事實踐和淵博的軍事百科知識。另外,他還著有詳細描述陣法陣圖和兵器制造類的兵書《揭子兵略》。這使得他成為中國古代軍事著述最為完備、最為系統的第一人。\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B0854F6C9A2AB21923A6A5CA9FAFFACCB276CA43_size206_w960_h1280.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的科學思想超前先進。\u003c/strong>揭暄在一生當中,表現出了對于自然科學的熱愛與追求。他積極探索宇宙之奧秘,白天運籌推演計算,晚上觀察無窮星空,整個心思都在天地宇宙之間暢游。經過五十多年的拼搏, 1684年,他的《璇璣遺述》巨著問世。書剛出版,便引起巨大轟動,“爭傳者幾履滿戶外矣”。當時深受康熙器重的著名天文數學家梅文把他與湯若望、穆尼閣、王錫闡一起并列為當時四大天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數學和地理等領域,揭暄也有很深的造詣,直到今天,日本《數學大辭典》還載有揭暄的條目。這些自然科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使得他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同時代的西方科學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C202B4F66F349C23755E564912B647014B3F7E76_size1023_w632_h1023.pn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的哲學思想蘊含豐富。\u003c/strong>揭暄還著有一部哲學專著《揭子性書》。在這部專著里,系統地闡述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本書博采儒佛道各家學說之長,由外及內,從宇宙到人心,嚴謹縝密,系統新奇,充分揭示了他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成為揭子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u003c/p>\u003cp>與其說揭暄是一位巨星,不如說他是一位孤星,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時局動蕩的王朝更替時期,他親眼見到國家將亡,華夏文明一度奄奄一息。他空有絕世的才華,卻報國無門,濟世不能,只能在暗夜里孤獨的發著光,厚厚的云層遮住了他的光芒,他的聲名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至近代,世人才驀然發現,中華民族曾降臨過這樣一位天才式的偉大人物。而與揭暄同時代的牛頓是幸運的,牛頓比揭暄小整整30歲,在英國和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迫切需要自然科學的突破以征服自然的時候,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幫助人類徹底走出了對自然的恐懼和蒙昧。牛頓在世時,牛頓就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去世之后,被安葬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大廳的正中央。而同樣的天才式人物,揭暄的命運則要坎坷許多。當前,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這將是屬于揭暄們的真正春天。(朱虹 曹雯芹)\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江右名士蔣士銓\u003c/strong>\u003c/p>\u003cp>蔣士銓(1725年—1785年),字心馀、號藏園,江西鉛山人。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九歲學習禮記周易,三十二歲中進士,三十七歲辭官,三十九歲擔任蕺山書院的主講官,修著《開國方略》后,與袁枚、趙翼并稱為江右三大家。\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E8172EDD4E2905A5627D68BCDECC1137482CA73_size16_w268_h337.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不傲于天資,不馳于苦學。\u003c/strong>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蔣堅在轟天的雷鳴聲中等來了他的兒子。蔣士銓,就在漫天的雷電聲中踏上了歷史舞臺。\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12E9BAE0FA11684ACD8B28A2CDE0ADDFD8C3AAC2_size47_w750_h491.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雖然說他的父親是個秀才,但在清代,想要靠讀書實現小康,至少也要是個舉人。秀才蔣堅自然是當不上大官了,最好也不過是在山西澤州當個幕僚。所以蔣士銓小時候的生活并不太好,只不過有吃有穿罷了。但好在他的父母雖然在物質上貧乏,但在精神上還是很有些儲備的。在蔣士銓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鐘令嘉就把家里裝東西的竹籃子剪成了碎條,并把它們拼成一個個字教小士銓認字。當其他小孩子們在麥田里奔走游戲時,蔣士銓卻蹲在地上,一個個的認著那些繁雜的方塊,她的母親站在一旁,手里提著家里唯一沒有被剪成細條的竹制物—竹棍,微笑地看著蔣士銓在一個個方塊間穿梭。寒來暑往,秋去冬來。無論是多么惡劣的天氣,蔣家的地上,永遠都是這么一幅圖景。即使是在小士銓生病的時候,他的母親也沒有讓他休息,而是抱著他在墻壁上掛著的唐詩間游晃,并教小士銓吟誦。在這樣的家教下,本就天賦異稟的蔣士銓學習進展神速。在十歲時,就已經通讀了四書禮記周易了。但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親眼看到太行山的雄偉,如何才能體會將登太行的艱辛豪情?\u003c/p>\u003cp>為此,他的父親把十歲的他提上了馬背,綁好固定后,開始了對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漫長游歷。在西塞山前,在玉門關下,在汨羅江邊低吟,在夫子廟外長拜,最后到了山西澤州,將蔣士銓放在了鳳臺王氏門下,遍覽百家之精要。十五歲時,師從當時的大家王允升,修習九經,通掌天下之文類,并最終放棄了李商隱式的雕文玉砌之詩,轉而尋找自己的風格。\u003c/p>\u003cp>四年的時光匆匆而逝,在蔣士銓十九歲時,蔣堅舉家南下,在二十歲時完婚后,就回到了老家鉛山,在張氏書塾中繼續學業。同年,殿撰金德瑛督學江西,路過鉛山,讀到了蔣士銓的詩文,驚為天人,當場提升他為弟子員,令蔣士銓目瞪口呆。金德瑛看著面前的墨字,感慨到;“喧啾百鳥群,見此孤鳳凰,將來未可量也。”自此以后,蔣士銓就跟隨金德瑛學習。作為乾隆元年的狀元,金德瑛的知識儲備自然非常人能比。蔣士銓自然是虛心學習,日夜伴其左右,并廣結江西名士,聲名遠揚。兩年后,考取舉人,但考進士之路卻至為艱辛。先后三次入京應試,都沒有考中。考不中,任你通天大才,也只能推倒重來,即便是名滿天下的大儒,考不上也是白搭。終于,在第四次應試時考中了進士,走入官場。\u003c/p>\u003cp>\u003cstrong>才名滿天下,無奈仕不順。\u003c/strong>清朝的科舉制度與其它朝代略有不同,在考生考取功名之后,還要在庶常館當上三年的庶吉士才能出館為官。在庶常館的時光對于才華橫溢的蔣士銓實在是難熬,他每天只能看著臺上的老師在那里搖頭晃腦,裝腔作勢,講著那些他早已背了八百遍的東西。三年后,蔣士銓這只鶴終于飛出了雞群,但卻沒能青云直上。\u003c/p>\u003cp>事實上蔣士銓并不是一個有很大野心的人,他的愿望不過是“我生不愿作公卿,但為循吏死亦足”而已。但蔣士銓出館整整四年后,卻一直擔任翰林院編修未能升遷,他只好放棄自己好不容易考來的功名,辭官歸隱。這是一個違背常理的選擇,而真實原因至今也只能在浩渺史海中進行推測而無法確定。\u003c/p>\u003cp>首先最具有說服力的自然是他自撰的《清容居士行年錄》,在文中他說自己之所以辭官是因為好友裴曰修向皇上推薦他當的官并非他喜歡的職位,這個原因實在是過于荒謬。在蔣士銓老家的《鉛山縣志》中又記載蔣士銓是不喜歡朝堂上的某位大人物而辭官,另外他的好友王文治贈他的詩中,也有“亦有達官遭面斥”。蔣士銓的辭官,大概率是心氣剛直沖撞了某位朝堂大人而被記恨,壓住了他升遷之路憤而辭官的,回歸到了山野田園之間。\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D7658D4479116E08D81DB4D61EC107521B5544D6_size89_w1080_h778.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無補于官場,大益于文海。\u003c/strong>1764年,蔣士銓離開官場,踏上了走向文海的道路,但他選擇的路口卻不是老家鉛山,而是中國自兩宋以來的千年文都,南京。原因有三,一是鉛山無田可耕,二是蔣士銓的偶像袁枚也住在南京,三是想要效仿前人,留下六代江山兩寓公的美談。只是追星的日子并不太久,僅僅兩年后,他就受浙江巡撫之邀,前往紹興的蕺山書院講習,并結識了越中七子,在游景酒旋中度過了愉悅的六年,隨后又前往揚州安定書院主講,認識了揚州八怪中的羅聘和王石谷。在教書的十年中,蔣士銓的詩文日益精進,從唯有少陵昌黎為宗到兼取蘇黃之魂再到最后的為自我之詩,蔣士銓終于走向了詩文的大成,在戲劇中,創作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樓》《臨川夢》等著名戲曲,在五十七歲時又出任國史館纂修官,修十四卷《開國方略》,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后,力竭而去。六十一歲病逝于南昌藏園。(朱虹 風間)\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畫界大師傅抱石\u003c/strong>\u003c/p>\u003cp>傅抱石(1904年-1965年),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江西南昌,被稱為20世紀中國杰出的篆刻家、畫家和美術史論家。\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5640768C81AFDEF4E7AC55495D7D7AACF2323560_size157_w544_h479.pn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是篆刻奇才。\u003c/strong>其微雕達到了頂峰水平,在不用放大鏡的狀態下,完全憑感覺進行雕刻。在日本留學時,他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篆刻作品在日本藝術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他一生制印4000余方,其中最出名的是“采芳洲兮杜若”印。該印章在長僅4厘米寬僅2.8厘米的狹小空間里,刻有屈原《離騷》2765字,被譽為“神刻”“精神雕刻”,把此作品放大數百倍,行距清晰,排列整齊,字字雄健,猶如古代碑刻,堪稱稀世珍寶。\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是美術史學大家。\u003c/strong>在剛剛20歲時,他完成了《摹印學》一書,從印學淵源、材料選擇、印式、篆法、章法、刀法等7個方面,對篆刻學進行了大綱式梳理,對中國現代印學研究有初創之功。1929年,傅抱石著成《中國繪畫變遷史綱》,被稱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重要著作之一”。在此著作中,他用獨特的學術視角、非同一般的思考方式和敏銳的洞察力,理清了中國繪畫的發展軌跡,提出了中國畫在世界美術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觀點。傅抱石一生致力于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繪畫理論研究,著有學術著作150多篇(冊),240余萬字,是20世紀美術史論研究的開拓者。建國后,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提出了中國山水畫寫生的“四步驟”——游、悟、記、寫,成為寫生必備的“四字要訣”。游,即“細致觀察”;悟,是“深入思考”;記,指“記錄于心”;寫,要“妙筆生情”。《中國美術年鑒(1947)》中對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傅抱石評價:“寫山水變化萬千,窮宇宙造化之秘,實開我國繪畫之新紀元”“已出版者有《中國繪畫變遷史》《中國美術年表》等數十種,學識淵博,立說精湛,為我國畫史畫論研究之權威”。\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是畫界大師。\u003c/strong>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傅抱石帶著家人輾轉遷到了重慶,寓居重慶西郊歌樂山金剛坡下的一處農舍,自署“金剛坡下抱石山齋”。在歌樂山下,傅抱石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繪畫山水、人物同時達到很高的造詣。此時,傅抱石的山水畫逐漸顯出個人風格,他廣泛采用了“散鋒筆法”,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抱石皴”。他的畫中,不僅山體質地肌理用“皴”,其他如雨、云、瀑、泉、河、湖乃至人物的衣褶甚至頭發、眼珠之畫法,皆出自這種筆法。傅抱石之女傅益瑤認為“抱石皴”是其父親燃燒生命鑄煉出來的本領。有評論家認為“傅抱石的畫,以金剛坡時期為佳”。1942年,傅抱石在重慶舉辦“壬午畫展”,獲得廣泛肯定,贏得了畫界大師的地位。徐悲鴻稱其為繪畫界之“巨星”。\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20FC2F8461AFF081BA52B6DF81AF78434B32A2EE_size22_w417_h274.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是藝術巨匠。\u003c/strong>新中國成立后,傅抱石提倡“筆墨當為時代而變”。他開始嘗試政治題材的畫作,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最早探索用圖畫表現毛澤東詩詞,成功開辟了新的創作之路。這一時期,他創作與毛澤東詩詞有關的作品200余幅,如《〈沁園春·長沙〉詞意圖》《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等。1959年,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創作大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在創作過程中,傅抱石和關山月把細致柔和的嶺南畫派和奔放深厚的抱石風格融為一體又各有特色。畫作完成后,毛澤東主席親自為此畫題寫“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大字,成為孤例。這幅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墻上的巨作,寬9米、高5.5米,通過對長城、黃河等中華大地寬廣遼闊地域形象的描繪,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嶄新面貌,體現了當代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具有強烈感人的藝術魅力,成為傅抱石走向藝術巔峰的標志,成就了傅抱石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郭沫若評價說:“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經歷風霜,更臻巋然”。1965年9月,61歲的傅抱石在家中突發腦溢血去世。\u003c/p>\u003cp class=\"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A595224957540EC568621269EC19CD9E0BED8F69_size29_w417_h301.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據不完全統計,傅抱石一生創作國畫近3000幅,篆刻4000余方。進入新世紀后,國畫拍賣市場掀起了一股“抱石熱”。從2010年起,傅抱石的作品幾乎每年在拍賣會上的成交金額都過億元,其畫作均價在近現代國畫畫家中排名榜首。\u003c/p>\u003cp>傅抱石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多次回新余避難或探親訪友,他的畫作上常有“新喻傅抱石”的落款。建國之后,新余市專門修建了“傅抱石紀念館”,打造了“抱石公園”,連旅游口號都是“仙女下凡地,抱石故園人”,傅抱石已經成為新余的一張亮麗名片。(朱虹 劉曉毅)\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u003cstrong>書寫傳奇舒同\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9B97BDAF758336352755C79F688CD302CB960C14_size24_w560_h413.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舒同\u003c/strong>(1905年-1998年)字文藻,又名宜祿,江西東鄉人(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也是書法大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舒同一面叱咤于革命的舞臺,一面醉心于書法的世界,開創了獨具風格的“舒體”,成為了革命家里的書法名家、書法界的紅色傳奇。他被毛澤東稱為\u003cstrong>“馬背書法家”“黨內一枝筆”\u003c/strong>;江澤民贊其是\u003cstrong>“長征過來人,書壇譜新章”\u003c/strong>;書法大師啟功譽其為\u003cstrong>“千秋翰墨一舒同”\u003c/strong>。\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CF4E95B4FC873E1B0BA18DC744E73E84D5C672DB_size42_w622_h502.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書寫了革命的傳奇。\u003c/strong>19世紀的中國,波瀾壯闊、風起云涌,一批批仁人志士,為民族謀獨立、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們以生命書寫時代變革,成為了百年舞臺上燦爛的星辰,舒同就是其中一顆。15歲時,他在家鄉與同學成立“金蘭同學社”,開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16歲時,他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撫州),并與李井泉一道,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大革命時期,他創建中共東鄉縣支部,并任支部書記。后來,他參加紅軍,跟隨著中國革命的步伐東征西戰,經歷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長征等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等多個領導職務,為國家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將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筆耕不綴,撰寫了數百萬字的社論、文章和文件,如《論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特點》等,就是由舒同起草,報經毛澤東閱批,然后“轉發全軍,照此執行”。\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6AB4644171C9FA5D5240AFAD712D86E89E98BEF2_size9_w400_h149.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書寫了藝術的傳奇。\u003c/strong>革命需要理想與激情,書法同樣需要理想與激情,一個內心平庸的人,怎么能追求到藝術崇高的境界?舒同幼時就有書寫天賦,家貧沒有好筆好墨好紙,就以筍衣做筆、用染坊廢水在芭蕉葉上習字。9歲那年,他為鄉人書寫的“杖國延年”四個大字,為其贏得了“神童”的美名。在長征這樣艱苦卓絕環境中,舒同沒有紙筆,就撿樹枝在地上練字,騎在馬上時,也經常用手指頭在褲腿上劃拉。每到駐地也不休息,而是提上一個小桶、拿上刷子,到路邊墻上去刷寫標語口號,宣傳革命的主張,鼓舞紅軍的士氣,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正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練,使他的書法“融百家之長,創自家風格”。正像舒同自己所說的,舒體可稱為“七分半書”,七分是指的在結構上楷、行、隸、草、篆各取一分,風格上顏、柳各取一分,另取何紹基半分,成為取各家之長又自成一家的書法。他的行筆沉穩含蓄、內力深厚、寬博端莊,雍容大方,如“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延安新市場”,北京的“宋慶齡同志故居”“全國農業展覽館”“西安晚報”“陜西畫報”等等。他的突出代表作是1965年創作書寫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七律·冬云》等。\u003c/p>\u003cp class=\"textAlignCenter detailPic\">\u003cimg src=\"https://x0.ifengimg.com/ucms/2022_18/8E5C3D875FB3A9C48A68A4E094D1A4A62238C046_size45_w640_h325.jpg\" alt=\"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 />\u003c/p>\u003cp>\u003cstrong>他書寫了人生的傳奇。\u003c/strong>書法是有靈魂的,它體現著作者的知識面貌、文化修養和道德境界。舒同的書法之所以受得世人的尊崇,還在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質樸的人生追求。他曾說過:“我盡管受盡了各種折磨和痛苦,畢竟還沒有像死去的戰友烈士那樣流血犧牲而活到今天,我還有何求呢?要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做一個真正共產黨員。”晚年,他老而彌堅,致力于將中國的書法事業發揚光大,在七十五歲高齡時,還率領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兩次成功訪問日本。上世紀80年代,他對書法界的一些丑陋現象,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求奇求怪、標新立異進行了批評,告誡大家:“要重視書法理論的研究,許多從事書法工作者,只注重實踐,重視臨摹和技法上的創新,卻忽視對書法理論的研究和文學藝術的修養”。1983年9月,舒同給中央顧問委員會寫了一份《關于中國書法家協會工作情況和建議》,提出要在中國書法界樹正氣,培養良好的文風、書風、學風。\u003c/p>\u003cp>斯人已遠去,文字留千古。書法,是舒同一生精神的結晶,他用革命的理想與激情去澆灌它,用生命的靈性和毅力去豐富它,用一生的才情和修養去滋潤它,成就了“舒體”的\u003cstrong>飄灑圓秀、彎弓盤馬、沉雄峭拔\u003c/strong>,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報紙、雜志編輯的廣泛應用,成就了中華書法史上一個新的傳奇。(朱虹 曹雯芹)\u003c/p>","type":"text"}],"currentPage":0,"pageSize":1},"editorName":"張愉","faceUrl":"","vestAccountDetail":{},"subscribe":{"cateid":"江西風景獨好","type":"source","catename":"江西風景獨好","description":"","cateSource":"","backgroud":"http://p1.ifengimg.com/ifengimcp/pic/20160919/d236177a15798b010c4c_size104_w720_h186.png","api":"http://api.iclient.ifeng.com/api_wemedia_list?type=source&keyword=%E6%B1%9F%E8%A5%BF%E9%A3%8E%E6%99%AF%E7%8B%AC%E5%A5%BD","originalName":"","redirectTab":"article","newsTime":"2022-04-26 11:48:40","authorUrl":"https://mp.weixin.qq.com/s/SDCXp5sytIiA5nL3z8fqsw"}},"safeLevel":1,"keywords":"宋應星,夢溪筆談,朱虹,讀書,中國繪畫史,戰國策,天工開物,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李白詩集,游山記","hasCopyRight":false,"sourceReason":"公開信息","isHubeiLocal":false,"interact":{"isCloseShare":false,"isCloseLike":false,"isOpenCandle":false,"isOpenpray":false}};
var adKeys = [];
var __apiReport = (Math.random() > 0.99);
var __apiReportMaxCount = 50;
for (var i = 0,len = adKeys.length; i 1.心學之父陸九淵 2.國畫泰斗八大山人 3.科學巨匠宋應星 4.文章大家曾鞏 5.狀元宰相費宏 6.杰出音樂家姜夔 7.軍事理論家揭暄 8.江右名士蔣士銓 9.畫界大師傅抱石 10.書寫傳奇舒同 相關閱讀 心學之父陸九淵 △陸九淵畫像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號存齋,撫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縣)人。南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陸王心學”的代表人物。講學于象山書院,人稱“象山先生”,被國家認定是對中華文明做出突出貢獻的25位思想大家之一。他的思想不僅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容,更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 陸九淵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創立了“心學”,成為宋明兩代“心學”的一代宗師,他主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學觀,不僅影響中國,更對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國的思想和社會變革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他和同時代的理學宗師朱熹,如同雙子星座,交相輝映,成為南宋思想星空上最為耀眼的并世雙星。 △朱熹畫像 陸九淵一生有三個高光時刻。 進京面圣。1184年,即淳熙十一年,陸九淵迎來了可以親自面見孝宗奏對的機會。對于飽讀詩書的書生而言,這意味著仕途的起飛、命運的轉折,這是多么重大的人生機遇啊!但是在這一場奏對中,陸九淵沒有將個人仕途擺在第一位,而是將國家安危、民族興亡置于其上。他一口氣寫出五篇奏札,坦陳自己的政見,當面批評孝宗和朝廷用人不專,多所猜忌,粉飾太平,不能收復失地等等,進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即要孝宗和朝廷勵精圖治,知人善任,并勸告孝宗應早定志向,循序漸進,取得國家大治、民族大興、失地恢復的局面。這需要多么大的政治勇氣啊!宋孝宗不但被他屢次追問得無言以答,更為他展現出的大義和風骨而贊嘆。 △宋孝宗畫像 鵝湖之辯。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兩位思想巨人,陸九淵和朱熹走進了今天的江西上饒市鉛山縣鵝湖寺。在這個質樸的寺院里,他們進行了三天三夜的哲學辯論,這是中國書院為明辨真理而進行的一次激烈交鋒,在中國哲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鵝湖寺也因此而遠近聞名。鵝湖之會的中心議題是討論“為學之方”,包括治學、講學和道德修養三重工夫。陸九淵認為“心即理”,將“仁義之理”看作是人的本性,其方法重在“發明本心”,主張“尊德性”,提出“易簡工夫”。而朱熹則認為“理”是客觀存在的,其方法重“格物窮理”,主張“道問學”,提倡先泛觀博覽而后約取的讀書方法,提出“格物致知”。鵝湖之辯后,兩人的思想觀點并沒有互相走近,盡管在思想上仍有分歧,但兩人在感情上卻惺惺相惜。 △鵝湖書院 白鹿洞講學。鵝湖之辯5年后,南宋淳熙七年,身為白鹿洞洞主的朱熹,向陸九淵發出了熱情的邀請,邀請他來學院講學,陸九淵欣然前往。為了準備這次演講,陸九淵秉燭疾書,徹夜不眠。二月十日,白鹿洞書院座無虛席,各縣的莘莘學子濟濟一堂。在朱熹的親自陪同下,陸九淵登上講堂,開始了他那最為經典、最震撼人心的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義利之辨”,鮮明提出,讀書人,到底是為何而讀書,為何而科舉?他同時自問自答指出,讀書人科舉者,首要“立志”。立什么志?要以圣賢為志,以治平自任。只有這樣,才不會以科場得失為目標,才能去名利之念,不落流俗,只有這樣才能走“正道”、揚“正氣”、得“正學”。這次演講陸九淵一氣呵成,酣暢淋漓,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此時正是二月早春,而坐在一旁的朱熹聽得激動得連連揮動紙扇。事后,朱熹請陸象山將講稿寫成《白鹿洞書堂講義》,作為學子必修的功課,并親自作序,還將講義刻在了一塊石碑以資紀念。 △白鹿洞書院 終其一生,陸九淵不畏權貴,不畏權威,不走尋常路,始終保持著獨立的精神和獨特的思想,同時,他還一生致力于傳道授業,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更多的年輕學子。他的思想在歷史上幾經沉浮,歷久彌新,始終保持著極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300多年后,明朝的王陽明接過他的衣缽,將“心學”進一步發揚光大,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直到今天依然傳承給中國人豐厚的精神養分。600多年后,在西方,陸九淵也遇到了另一位知音,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也同樣發出這樣的吶喊:“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準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僅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在思想的王國里,陸九淵始終擁有著屬于自己的桂冠,他將永遠閃耀在人類歷史的燦爛星河當中。(朱虹 曹雯芹) 國畫泰斗八大山人 朱耷畫像 朱耷(1626年-1705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九世孫,又叫八大山人、雪個等。朱耷以苦難為靈魂,以自然為寄托,用墨極簡,呈現出個體生命的強悍與獨特,將中國寫意繪畫手法推向巔峰,成為“江西畫派”的開創者,是17世紀中國最杰出的寫意國畫大師。2010年,八大山人的《竹石鴛鴦》立軸在杭州拍賣拍出了1.19億元;《歲寒三友》手卷在北京拍出了1.68億元。在世界,他畫作代表的東方審美和民族性格更是釋放出耀眼的藝術光芒。1985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宣布八大山人為中國十大文化藝術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八大山人《竹石鴛鴦》 苦難為魂成不朽。痛苦能毀滅人,受苦的人也能將痛苦毀滅。對于朱耷來說,苦難如同命運的殘酷鞭打,抽得他遍體鱗傷,然而,在傷痕處,卻長出了藝術的翅膀,帶來精神的飛翔。朱耷出生于皇親貴胄之家,其父祖皆是畫家,他從小異常聰慧,更有書畫之天賦,8歲作詩,11歲畫青山綠水,并能懸腕寫米體小楷。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于煤山,明王朝覆滅。一轉眼,國亡、族滅、家破,18歲的朱耷, 如同一葉飄零的孤舟,在沉沉暗夜里駛入了巨浪滔天的茫茫大海。逃亡路上,妻兒離世,他本人“羸羸然若喪家之犬”。生命該何所去?生命又該何所寄?他將生命遠離塵世,在天地的夾縫里茍活。22歲,在江西省奉新縣耕香院,朱耷削發為僧,開始了為僧為道的漫長人生,"棲隱奉新山,一切塵事冥"。清康熙初年,朱耷來到南昌市青云譜道院隱居。62歲時,他離開青云譜,在南昌撫河橋附近修筑“寢歌草堂”,進行藝術創作,直到八十歲病逝。在長達60余年的創作生涯里,家國之變、身世之苦、現實之困,成為了朱耷藝術創作不竭的源泉,他蘸一筆苦難之墨,再蘸一筆滄桑之淚,一筆一劃,那用生命描繪的花、鳥、石、魚躍然紙上。那不是茶余飯后的妙思,不是閑情雅致的表達,不是現實生活的描畫,那是血、是淚,是不朽!那是中國繪畫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橫空出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藝術高峰! 八大山人荷花圖 藝術啼血顯精神。藝術的生命在于獨特和氣質。朱耷不需要將作品逢迎于世,討好眾人,他更不需要以作品鋪路,求得功名利祿。他從不為當朝權貴畫一筆一墨,而農民貧士卻容易得到他的作品。他的藝術追求簡單到極致。生命需要畫筆來傾訴、燃燒!他的哪幅畫,不是在彰顯個性,表達自我?你看,那孤鳥、丑魚,那殘山、枯葉,那頑石、那怪鳥,那描繪出的是不可言說的死寂、倔強、孤寒、決絕、悲憤、憂思,那是靈魂的無數次表白,那是生命的千百種姿態。這天地,這世事,這人心,一切都已看透,一切都已看開,一切都已滿不在乎,這是痛徹心扉之后的大知大覺,大徹大悟。這樣的孤峻之美、脫俗之美,美到直指人心,讓人心中為之一寒。他似乎在拷問:這樣的境界,你有嗎?這樣的孤獨,你享受得了嗎?這樣的智慧,你到達過嗎?60歲之后,他開始在書畫作品中署名“八大山人”。這四字寫成連筆像極了“哭之”“笑之”。在藝術的道路上,朱耷已進入無人之境,他以苦難為鑰,無意中叩開了通往藝術殿堂的大門。 八大山人丑魚圖 一代畫風爍古今。時代怠慢了他,但歷史卻將他視為寵兒。他一生潦倒、困窘,時人并不懂得朱耷。他繪畫的價值,也沒多少人能理解。然而,朱耷身后,卻圈粉無數。清代書畫家鄭板橋在題八大山人的畫時稱贊說:“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這是發自內心的由衷贊嘆!1926年,潘天壽在《中國繪畫史》中這樣評價:“八大,筆簡而勁,無獷悍之氣……各樹特幟卓然為后世法,為清代大寫派之泰斗。”齊白石更是直接表達了對他的仰慕:“恨不生前三百年,或為諸君磨墨理紙”。從“揚州八怪”到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無一不深受朱耷畫風的影響。 八大山人行書 藝術塑造不朽,苦難鑄就輝煌!藝術的真諦是什么?藝術是以自然為素材,強烈表達藝術家的思想、氣質、情操與個性。朱耷超越苦難、超越現實,在藝術的世界里,汪洋恣肆、特立獨行。他的畫,構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塑造了高貴而倔強的靈魂!他的筆墨極簡主義給人以震撼的視覺沖擊,他獨特的藝術形象讓人感受到平靜之下強烈的生命張力!這樣一種鮮明的藝術風格和個性,使他在中國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實現了前無古人的超越。(朱虹 曹雯芹) 八大山人紀念館(江西南昌) 科學巨匠宋應星 宋應星(1587年-1666年),字長庚,江西南昌府奉新縣(今江西宜春市奉新縣)人,明朝著名科學家,其代表性著作《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屢試屢敗,放棄功名。宋應星自幼聰明,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后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29歲的宋應星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考取了舉人,列全省第三名。雖然鄉試的成功使宋應星備受鼓舞,但在接下來的五次會試中都名落孫山,從此徹底斷絕了考取功名的念頭。第五次會試時,宋應星已45歲,寶貴的青壯年時間,就這樣消磨在科舉上面。 雖然五次進京會試,均告失敗,但這五次水陸兼程的萬里跋涉,卻也向他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沿途經過了江西、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等省的許多城市和鄉村,在旅途中,他有機會在田間、作坊從勞動群眾那里調查到不少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知識,把各地的生產技術記錄下來,得到了許多第一手的資料,為后來寫作《天工開物》等書做了準備。 潛心研學,創新杰作。宋應星自小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制造學興趣濃厚,15歲那年,聽說《夢溪筆談》是一部價值很高的科學著作,于是很想找來讀一讀。他來到鎮上的文寶齋書鋪詢問,店老板卻告訴他,現在人們都讀四書五經,為的是考取功名,科學方面的書即使進了貨也沒人買。宋應星只好懊喪地離開了文寶齋。在路上,他碰到一個賣米粿的老漢,從老漢那里得到了用于包米粿的殘本《夢溪筆談》,老漢告訴他這書是向南村紙漿店老板討來的。宋應星又一路跑著趕到紙漿店,可那后半部書已經泡入水池,正準備打成紙漿。宋應星向老板苦苦祈求希望傾其所有購買這本書。老板被他這種求學的精神深深感動,趕忙讓工匠把那半部書撈了上來,交給了宋應星。 在科舉這條路走不通,宋應星便把自己的興趣和時間都用在研究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和技術上。他還大量翻閱前人留下的史書典籍,并結合自己在實踐中的所見所聞對典籍上的內容加以甄別。崇禎八年(1635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今江西新余市分宜縣),教授生員。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授課后的余閑時間較多,同時又能接觸到一些圖書資料,為他從事寫作提供了條件。宋應星充分利用了這段時間,根據以前的調查所得,再查找必要的參考文獻,從事著極其緊張的著述工作,歷時四年著述完成了他最杰出的作品《天工開物》。 皇皇巨著,彪炳全球。《天工開物》初刊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共三卷十八篇。《天工開物》的序言中,寫著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話——“此書于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制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一些重要論述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比如:“物種發展變異理論”比德國卡弗·沃爾弗的“種源說”早一百多年;“動物雜交培育良種”比法國比爾慈比斯雅的理論早兩百多年等。 從17世紀開始,《天工開物》先后傳入日本、朝鮮國和一些歐美國家,轟動一時。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年―1882年)稱之為“權威著作”。日本科學史家三枝博音認為,《天工開物》不只是中國,而且是整個東亞的一部代表性技術書,其包羅技術門類之廣是歐洲技術書無法比擬的。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之為“中國的狄德羅”,贊揚《天工開物》是“十七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技術著作”。 2021年3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第二期聚焦中國首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致敬“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的科學精神。節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用跨越時空的一次“握手”,讓觀眾看到中國古代的偉大創造與雜交水稻有機聯系。 宋應星是一個有骨氣的仁人志士。明亡后,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拒不出仕,在貧困中度過晚年,享年80歲。為了紀念這位杰出的科學家,在宋應星的家鄉奉新縣建有宋應星公園和宋應星紀念館。宋應星在人類歷史上對自然科學、技術乃至哲學思想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不斷激勵著后人在科技研究突破上做出新的貢獻。(朱虹 黃春) 文章大家曾鞏 曾鞏(1019年—1083年),字子固,江西撫州南豐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這樣評價他:“門者百千人,獨于得生為喜。”和他交往一生的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這樣評價他:“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斗。”南宋理學大家朱熹這樣評價他:“公之文高矣,自孟、韓以來,作者之盛未有至于斯”。近代文化大家錢鐘書在《宋詩選注》中這樣評價他:“比蘇洵、蘇轍好,七絕有王安石的風致。” 文章超眾,自成一家。曾鞏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文章,散文、詩歌、公文,都有自己的鮮明風格,尤其是他的散文,獨樹一幟。作為文壇宗師歐陽修的得意門生,曾鞏一生追隨著老師,投身于轟轟烈烈的詩文革新運動,反對以西昆體為代表的浮靡文風,主張對詩、文進行革新,提倡平實樸素的文風,文章要有用于當世。曾鞏也身體力行著他的道德理想,他的文章,平實、質樸、含蓄、典雅。他的公文水平也極高,一篇《越州趙公救災記》寫得極其端正規范、嚴謹務實,直接成為后世官方文件的范文樣式。明清考試的八股文就來源于曾鞏。曾鞏一直視自己為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在為人、治學、從政方面,他一生都在踐行著儒家的抱負和理想,他的一生,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一生。 ▲曾鞏《局事帖》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曾鞏祖父曾致堯、父親曾易占皆為北宋名臣。曾鞏幼年時期,就顯示出他的天資,幼時讀詩書,脫口能吟誦,年十二即能為文。然而,他的求學之路卻充滿坎坷和艱辛。少年時,他痛失愛父,家境衰敗,只能輟學回家種田,侍奉繼母,撫育四個弟弟、九個妹妹。他維持生計,照顧家人,教導幼小,更時刻不忘發憤讀書,直到32歲才娶妻。在《讀書》一詩中,曾鞏深情地回憶了那段艱辛歲月:“荏苒歲云幾,家事已獨當。經營食眾口,四方走遑遑。”命運之神一次次考驗他,科舉考試,他數次落榜,可是他絲毫沒有氣餒。直到38歲那年,命運終于垂青于他,1057年,嘉祐二年,曾鞏終于進士及第,并和他弟弟、妹夫們留下“曾家一門同榜六進士”的佳話。 治學嚴謹,文風質樸。北宋嘉佑五年(1060年),經歐陽修舉薦,曾鞏赴京擔任史館館職,從事史籍編校工作。在這坐冷板凳,埋首于故紙堆的10年里,曾鞏顯示出了他的嚴謹和堅守。據史料記載,曾鞏在這期間考證、校勘、整理的史書古籍多達數十種。他將《李白詩集》從770余首增加到千首,《戰國策》從22篇增加到33篇,對保護和傳承中華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代表作則有《醒心亭記》《游山記》《道山亭記》《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等。有《元豐類稿》和《隆平集》傳世。 勤政愛民,政績斐然。曾鞏任地方官員長達12年,他從來沒有當過大官,沒能像蘇轍、王安石登上政治的大舞臺,但是在他為官的小天地里兢兢業業,不把做大官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而是踏踏實實為百姓謀福祉。百姓的苦難時刻記在心間。在任越州通判期間,遇上當地大饑荒,他領導官府賑災,下令讓富戶平價出售糧食,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在知福州時,他鮮明提出,當官不能與民爭利。當官府的蔬菜大量上市搶了當地菜農的生意時,他立刻取消了朝廷撥給的“職田”,保障了菜農的利益。在齊州(濟南),他掃黑打惡,維護當地良好社會秩序;修建北水門,解決了困擾齊州城多年的水患問題;疏浚大明湖,讓北方的濟南山青水碧。在洪州(南昌),面對突如其來的瘟疫,他置個人安危于不顧,訪百姓、查疫情、集百官、騰官舍、發救濟、嚴隔離,給處于疫情之中的百姓以最及時、最有力的幫助,體現了他高超的社會治理能力和突發事件應對能力,最終戰勝了疫情,保護了一方百姓的平安。 曾鞏的身上始終洋溢著謙謙君子之風,令后世尊敬。他活得很純粹,為人子,他盡孝盡心,在父親去世之后,勇敢地挑起了家族生存的重擔。當官員,他干得很純粹,從不追名逐利,而是心系百姓,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安守本分,堅守初心。為學者,他同樣很純粹。他是文章大家,一代文豪,天下多少人仰慕于他,爭先希望結交于他。可是,他可以坐得板凳十年冷,靜下一顆心、守著油燈古籍,在歷史的海洋里馳騁,在文學的世界里縱橫。人的一生,究竟應該如何活著才有意義?怎樣才能活成一位真正的君子?曾鞏,用他的一生,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朱虹 曹雯芹) 狀元宰相費宏 費宏(1468年—1535年),字子充,號健齋、鵝湖,晚年自號湖東野老,江西鉛山縣人。費宏從小天賦異稟,3歲童子試為文元,16歲江西解元,19歲中狀元、授翰林修撰,41歲入閣,56歲擔任內閣首輔,68歲時無疾而終。 天縱之才,少年得志。大明成化二十三年春(1487年),細微的東風依舊挾帶著一絲料峭的寒意,一群衣著參差不齊的人們擠在一起,一雙雙眼睛死死地盯著面前鮮紅的紙張,在墨筆寫就的一個個人名上一寸寸劃過,隨后透露出狂喜或失望。在放肆的大笑聲與失望的啜泣聲中,一位晚到的年輕人站在人群外面,瞟了一眼榜單,隨后淡然離去。人群中有人瞥到了他的背影,隨后震驚地指著他遠去的方向,喊出了他的名字。聽見了他名字的人無論悲傷或是悲哀,都無一例外的頓了一下,隨后扭頭看向榜單的最上方,那個高處不勝寒的名字。費宏,以僅僅十九歲的年紀拿下了那一年的狀元,創造了一個奇跡。這是費宏第一次登上歷史舞臺,初次見面,他就向世人宣告了何為天才。 這個世界上似乎真的有這么一種人,他們不用懸梁刺股就能寫出天下名篇,不用苦練不輟就能譜出千古名曲。而費宏,很明顯是這類人中的一份子。在他拿下狀元的同一年,紫禁城里的桂花都還沒來得及飄香,費宏就又加入了成化年的史料修訂組,在他橫溢而瀉的才華之下,其他人根本就追不上他的遣詞造句,只有另外一位天才楊廷和可以與他順暢的交流,一如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的絕唱。最終,在編寫史料的小房間里,只剩費宏與楊廷和二人坐在案前,揮筆不輟。其他人站在一旁,在給他們端茶倒水之余看一眼他筆下流淌的雋永才思,隨后長嘆一聲低著頭返回水壺前,挑起水桶搖搖晃晃的走出門去打下一趟水,并在打水時看著水中自己的倒影,恨不得此刻能倒映出費宏的臉。這樣的天縱之才,升官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在同僚們冥思苦想而不得解決之道時,他早已擬好了奏疏。在飛舞的墨跡之下,他先是執掌廷試,隨后調左春坊左贊善,三年后又遷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講,在明孝宗死后,再掌史筆,最終官至經筵日講官,禮部右侍郎,在區區不惑之年成為了朝堂正三品大員,天子之師,名動天下。 △明武宗朱厚照 時運不濟,治世難宏。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登基,這是一位喜歡折騰的皇帝。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大肆任用身邊的親信,剛剛有點起色的王朝又一次遭到了重創。高居在龍椅上的,已經不是那個面色疲憊,一心為國的君主了。而是另一個游手好閑,怠于政務的皇帝。位極人臣的光榮也不再是通過傲人的政績獲得,而是通過討好皇帝來攫取。以費宏的智商,他明確的知道他所面對的形勢,內閣眾人尚且只能在暗地里努力,他區區一個禮部侍郎,是不應該公開反抗的。但他依然這么做了,在八虎為非作歹的那三年里,他每天都堅持上書,以圖撥冗反正,恢復朝堂上的清明。這絕不是大多數人眼中聰明之舉,卻是真正正確的舉動。我們國家總是有這樣的人,固執的犧牲著自己而堅守著真理,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人,我們才能挺過五胡亂華、挺過嘉定三屠、取得抗戰勝利,讓炎黃的長風飄蕩五千年而經久不息。他們在一些同事的眼中并非驚艷,卻在歷史的長河中偉大。 △楊廷和 “愚蠢”的費宏在八虎倒臺之后理所當然的進入了內閣,與李東陽、楊廷和、梁儲一同梳理朝政,支撐這個龐大的帝國。在那些君王享樂弄臣肆意的年月里,文淵閣里長明不滅的燈火,保障著皇朝的存續。 堂堂君子,無奈小人。守原則的君子往往很難戰勝沒有底線的小人。永樂年間埋下的隱患終于還是引爆了,寧王朱宸濠以重金收買朝中重臣,企圖增加護衛、訓練私兵,再走一遍奪權之路。作為內閣成員的費宏自然也收到了寧王的“好意”,門前用馬車拉來的金銀珠玉,流光溢彩的呈現在他的眼前。他沉默地站在了門口,看著堆笑的下人,遠處厚重的鐘鳴紛飛而來。費宏靜靜地聽完了這悠遠的鐘聲,長出一氣,隨后轉身回府,將那珠光寶氣以自己的底線隔斷。 費宏為了他自己的原則四處奔走,試圖按下寧王叛亂的可能。但大明天下,終究沒有那么多光明。媚上取榮的江彬錢寧自不必說,就連飽讀詩書的廟堂之臣也欣然接下了寧王的錢財。讓他感到最大的失望還是首輔楊廷和的沉默。費宏憤怒的盯著這位多年好友躲閃的眼神,曾經發誓要共濟天下,心唯蒼生的同志,最終只剩下了費宏一人。正德五年,費宏被迫致仕回鄉,朝中好友無一人幫他發聲。 △王陽明 費宏這一去,就是十年。歲月無情的爬上了他的臉頰,身形也不再挺拔剛勁,但他的心中,報國豪情卻無半點消散,正德十六年,距離寧王被捕兩年,嘉靖皇帝即位僅僅十天,費宏因平定寧王之亂有功,再次被召還內閣,擔任了內閣首輔。他正躊躇滿志地準備大展拳腳,但無奈于嘉靖對張璁和桂萼的偏袒,只能再次致仕回家。張璁進入了內閣,明朝就此開始了黨爭時代,雖然費宏在八年后又一次回朝為官,但無奈已是年老體衰,難以阻止國勢的下滑。 △明嘉靖皇帝 經世偉才,大道清輝。嘉靖十四年(1535年),費宏離開了這個他牽掛一生的國家,縱有超世之才,但無奈時運不濟,最終還是消珥于茫茫書海,難為世人所知。但我認為這樣一個始終堅持自己做人的原則,在中國歷史舞臺上二落三起的政治家,屢受讒言而不餒,飽嘗冷暖而不怠,還是應當被大家銘記的。正如張廷玉所言,起家文學,致位宰相。宏卻錢寧,拒宸濠,忤張桂,再躓再起,終亦無損清譽。在滿是利欲的朝堂上,也仍會有大道的清輝。(朱虹 風間) 杰出音樂家姜夔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江西鄱陽縣人,南宋著名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在文學上頗有造詣,著有《白石道人詩集》《續書譜》等流傳千古的佳作;在音樂藝術上別具一格,編寫了《大樂議》《琴瑟考古圖》等內涵豐富的著作,為中國文學史與藝術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后世影響深遠。 少年孤貧,命運多舛。南宋紹興二十四年,姜夔出生于一個家境衰落的官宦之家,年少的姜夔隨著父親四處奔波直至父親去世。成年后,其返回家鄉參加四次科舉考試均名落孫山。在古代,考中進士是步入仕途的通行證,而姜夔卻久久不能通過第一道關卡。科舉無果,姜夔開始心灰意冷,四處漂泊,置身追尋屬于自己的詩與遠方。家道中落的姜夔轉徙江湖,五月披裘,過著貧窮清高的生活但從不慕名利,縱使貧困纏身也不貪圖小恩小惠,進而終身未仕。晚年的姜夔命運十分悲慘,僅存的屋舍發生火災,損失慘重。無依無靠且衣食不周,最終在窮困潦倒中死去,在好友的捐資下才有了一塊墓地埋葬,離開了人世,結束了坎坷的一生。 學識淵博,清空騷雅。姜夔好學無所不通,堪稱文學全才。幼時父親的諄諄教導、嚴格要求為姜夔奠定了堅實的文學基礎和文化底蘊,而成年后的豐富跌宕風流情感經歷,成為了姜夔作詞的靈感與源泉。在宋代,姜夔與辛棄疾齊名,被后人稱為“詞中老杜”,其發展了南宋江湖詞派,推動了傳統婉約詞的創新與變動,建立了新的藝術風格和審美趣味,賦予了詩詞清雅脫俗的韻味與清勁瘦硬的格調,既秉承著江西詩派的風格,又不失婉約溫柔,實在是清空騷雅,文氣回蕩,讀起來讓人贊不絕口。《疏影·苔枝綴玉》中“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等恁時、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這幾句詞語境悲涼而空靈雅致,虛實變化十分恰當。當姜夔愛慕的女子要離開他,不舍與追憶便化成了一行行絕美的華章詩篇,散落在風中,情柔綿綿,略帶憂傷,“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詞源》中這樣評價姜夔作詞:“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著名詞人黃升非常欣賞姜夔,稱之:“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姜夔是宋代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道光,他的作品文學藝術價值極高,值得品讀研究。 創新音樂,傳承經典。姜夔多才多藝,精通音律,具有極高音律上的悟性和高超駕馭音樂的才能。作為格律派的代表,其音樂創作可謂是宋朝藝術的一代巔峰。他所著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古代詞曲譜集,婉約悠長,意境清空,具有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氣息,這是音樂藝術史上的稀世珍寶,也奠定了姜夔在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姜夔創作的自度曲突破了古曲對音樂形式的限制,關注音律和節奏的連貫性,尋求藝術美感。“君不見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飛去”,曲調凄涼憂郁,這是獨屬于姜夔的琴歌。他通過改造唐宋樂譜,提高了樂理的趣味和雅興,增強了藝術的檔次品味,豐富了音樂的文化情感,為研究雅樂歌曲提供了珍貴的范例和借鑒,是現代人認識宋代雅樂歌曲和古音雅調的重要橋梁。他對傳承文化遺產也作出了重要貢獻。唐玄宗創作、楊貴妃演出的《霓裳羽衣曲》是中國音樂舞蹈史的一顆璀璨明珠,因戰亂多年失傳。姜夔經常年研究,發現了此曲十八段并保存在他所編寫的書中,使之得到永久流傳。 詩傳侯王家,翰墨到省寺。歷史成就了清雅詞人姜夔,姜夔也成就了屬于他的歷史。他的離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浪漫至死仿佛就是他的格言。姜夔一生與詩詞為伴,與音樂共舞,也曾愛過一座橋,也曾留念一座城,活得灑脫而雅致。《論詞隨筆》中有一句話這樣說:清者,不染塵埃之謂;空者,不著色相之謂。這句話形容姜夔的創作和他的一生可謂恰到好處!(朱虹 潘賡) 軍事理論家揭暄 揭暄(1613年—1695年),字子宣,號韋綸,一號緯紛,別名半齋,江西廣昌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軍事理論家、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世人尊稱揭子。他的一生充滿著傳奇色彩,前半生,馬上殺敵為國家出生入死,后半生,著書立說在紙上叱咤風云。在學術的道路上,他成為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大神級人物,他的學術成就,橫跨軍事、天文、物理、數學、哲學等諸多領域,每一部作品,都是學術界的高峰。他的代表作《揭子兵法》成為中國軍事思想承上啟下之作,《中國思想寶庫?論軍事》收入的名句數量:孫子最多,揭暄緊隨其后,吳子居第三。他是中國古代出類拔萃的天文數學家,中國清代44位科學家,揭暄名列第19位。著名天文數學家方以智、方中通稱譽揭暄是“生千古下,集千古智,為張祖邵蔡申中土之氣,豈甘為遠西所軒輊的千古奇人。” 揭暄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明末清初,在他的成長時期,博學多文的父親揭衷熙給予了他最好的教育,他從小就浸潤在一個滿是書香的家庭環境中。在這樣的熏陶下,揭暄少年天才,他“少有奇氣,喜論兵,慷慨自任”,諸子百家、詩詞歌賦、天文數學、軍事科技,他樣樣涉獵,且留心世事,“獨好深湛之思”,時人以“才品兼優,德學并茂”稱之。 在揭暄而立之年,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走向了最后的時光,大戰燃燒不止,百姓遭遇到深重的災難。面對民族的苦難,人民的苦痛,揭暄和父親一道“舉義兵,圖復興”,想以一己之力來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盡管他們在戰爭當中贏得了赫赫名聲,可無可奈何的是,大明王朝氣數已盡,最終南明皇帝在福州戰敗被俘。揭暄心灰意冷,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從此在學術的天地里實現著另一番人生抱負。也許,朝廷少了一位征戰四方的將軍,然而,中華文明史上卻多了一位思想深邃的學術大家。 他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揭暄擁有深厚的軍事理論功底和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他形成十分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在軍事戰略上,他的《揭子兵經》分別以100個字作標題,每字一篇,論述了100條治軍用兵的軍事原則,共約1萬余字,充滿著辯證觀、唯物觀。在軍事戰術上,他的《揭子戰書》詳細闡述了650余個戰法,體現了揭子高超的軍事謀略、精湛的軍事實踐和淵博的軍事百科知識。另外,他還著有詳細描述陣法陣圖和兵器制造類的兵書《揭子兵略》。這使得他成為中國古代軍事著述最為完備、最為系統的第一人。 他的科學思想超前先進。揭暄在一生當中,表現出了對于自然科學的熱愛與追求。他積極探索宇宙之奧秘,白天運籌推演計算,晚上觀察無窮星空,整個心思都在天地宇宙之間暢游。經過五十多年的拼搏, 1684年,他的《璇璣遺述》巨著問世。書剛出版,便引起巨大轟動,“爭傳者幾履滿戶外矣”。當時深受康熙器重的著名天文數學家梅文把他與湯若望、穆尼閣、王錫闡一起并列為當時四大天文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數學和地理等領域,揭暄也有很深的造詣,直到今天,日本《數學大辭典》還載有揭暄的條目。這些自然科學上取得的輝煌成就,使得他絲毫不遜色于任何一位同時代的西方科學家。 他的哲學思想蘊含豐富。揭暄還著有一部哲學專著《揭子性書》。在這部專著里,系統地闡述了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本書博采儒佛道各家學說之長,由外及內,從宇宙到人心,嚴謹縝密,系統新奇,充分揭示了他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成為揭子學術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其說揭暄是一位巨星,不如說他是一位孤星,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時局動蕩的王朝更替時期,他親眼見到國家將亡,華夏文明一度奄奄一息。他空有絕世的才華,卻報國無門,濟世不能,只能在暗夜里孤獨的發著光,厚厚的云層遮住了他的光芒,他的聲名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直至近代,世人才驀然發現,中華民族曾降臨過這樣一位天才式的偉大人物。而與揭暄同時代的牛頓是幸運的,牛頓比揭暄小整整30歲,在英國和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迫切需要自然科學的突破以征服自然的時候,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幫助人類徹底走出了對自然的恐懼和蒙昧。牛頓在世時,牛頓就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去世之后,被安葬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大廳的正中央。而同樣的天才式人物,揭暄的命運則要坎坷許多。當前,中國正在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創新局面,這將是屬于揭暄們的真正春天。(朱虹 曹雯芹) 江右名士蔣士銓 蔣士銓(1725年—1785年),字心馀、號藏園,江西鉛山人。清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九歲學習禮記周易,三十二歲中進士,三十七歲辭官,三十九歲擔任蕺山書院的主講官,修著《開國方略》后,與袁枚、趙翼并稱為江右三大家。 不傲于天資,不馳于苦學。雍正三年十月二十七日,蔣堅在轟天的雷鳴聲中等來了他的兒子。蔣士銓,就在漫天的雷電聲中踏上了歷史舞臺。 雖然說他的父親是個秀才,但在清代,想要靠讀書實現小康,至少也要是個舉人。秀才蔣堅自然是當不上大官了,最好也不過是在山西澤州當個幕僚。所以蔣士銓小時候的生活并不太好,只不過有吃有穿罷了。但好在他的父母雖然在物質上貧乏,但在精神上還是很有些儲備的。在蔣士銓四歲的時候,她的母親鐘令嘉就把家里裝東西的竹籃子剪成了碎條,并把它們拼成一個個字教小士銓認字。當其他小孩子們在麥田里奔走游戲時,蔣士銓卻蹲在地上,一個個的認著那些繁雜的方塊,她的母親站在一旁,手里提著家里唯一沒有被剪成細條的竹制物—竹棍,微笑地看著蔣士銓在一個個方塊間穿梭。寒來暑往,秋去冬來。無論是多么惡劣的天氣,蔣家的地上,永遠都是這么一幅圖景。即使是在小士銓生病的時候,他的母親也沒有讓他休息,而是抱著他在墻壁上掛著的唐詩間游晃,并教小士銓吟誦。在這樣的家教下,本就天賦異稟的蔣士銓學習進展神速。在十歲時,就已經通讀了四書禮記周易了。但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親眼看到太行山的雄偉,如何才能體會將登太行的艱辛豪情? 為此,他的父親把十歲的他提上了馬背,綁好固定后,開始了對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漫長游歷。在西塞山前,在玉門關下,在汨羅江邊低吟,在夫子廟外長拜,最后到了山西澤州,將蔣士銓放在了鳳臺王氏門下,遍覽百家之精要。十五歲時,師從當時的大家王允升,修習九經,通掌天下之文類,并最終放棄了李商隱式的雕文玉砌之詩,轉而尋找自己的風格。 四年的時光匆匆而逝,在蔣士銓十九歲時,蔣堅舉家南下,在二十歲時完婚后,就回到了老家鉛山,在張氏書塾中繼續學業。同年,殿撰金德瑛督學江西,路過鉛山,讀到了蔣士銓的詩文,驚為天人,當場提升他為弟子員,令蔣士銓目瞪口呆。金德瑛看著面前的墨字,感慨到;“喧啾百鳥群,見此孤鳳凰,將來未可量也。”自此以后,蔣士銓就跟隨金德瑛學習。作為乾隆元年的狀元,金德瑛的知識儲備自然非常人能比。蔣士銓自然是虛心學習,日夜伴其左右,并廣結江西名士,聲名遠揚。兩年后,考取舉人,但考進士之路卻至為艱辛。先后三次入京應試,都沒有考中。考不中,任你通天大才,也只能推倒重來,即便是名滿天下的大儒,考不上也是白搭。終于,在第四次應試時考中了進士,走入官場。 才名滿天下,無奈仕不順。清朝的科舉制度與其它朝代略有不同,在考生考取功名之后,還要在庶常館當上三年的庶吉士才能出館為官。在庶常館的時光對于才華橫溢的蔣士銓實在是難熬,他每天只能看著臺上的老師在那里搖頭晃腦,裝腔作勢,講著那些他早已背了八百遍的東西。三年后,蔣士銓這只鶴終于飛出了雞群,但卻沒能青云直上。 事實上蔣士銓并不是一個有很大野心的人,他的愿望不過是“我生不愿作公卿,但為循吏死亦足”而已。但蔣士銓出館整整四年后,卻一直擔任翰林院編修未能升遷,他只好放棄自己好不容易考來的功名,辭官歸隱。這是一個違背常理的選擇,而真實原因至今也只能在浩渺史海中進行推測而無法確定。 首先最具有說服力的自然是他自撰的《清容居士行年錄》,在文中他說自己之所以辭官是因為好友裴曰修向皇上推薦他當的官并非他喜歡的職位,這個原因實在是過于荒謬。在蔣士銓老家的《鉛山縣志》中又記載蔣士銓是不喜歡朝堂上的某位大人物而辭官,另外他的好友王文治贈他的詩中,也有“亦有達官遭面斥”。蔣士銓的辭官,大概率是心氣剛直沖撞了某位朝堂大人而被記恨,壓住了他升遷之路憤而辭官的,回歸到了山野田園之間。 無補于官場,大益于文海。1764年,蔣士銓離開官場,踏上了走向文海的道路,但他選擇的路口卻不是老家鉛山,而是中國自兩宋以來的千年文都,南京。原因有三,一是鉛山無田可耕,二是蔣士銓的偶像袁枚也住在南京,三是想要效仿前人,留下六代江山兩寓公的美談。只是追星的日子并不太久,僅僅兩年后,他就受浙江巡撫之邀,前往紹興的蕺山書院講習,并結識了越中七子,在游景酒旋中度過了愉悅的六年,隨后又前往揚州安定書院主講,認識了揚州八怪中的羅聘和王石谷。在教書的十年中,蔣士銓的詩文日益精進,從唯有少陵昌黎為宗到兼取蘇黃之魂再到最后的為自我之詩,蔣士銓終于走向了詩文的大成,在戲劇中,創作了《桂林霜》《四弦秋》《雪中人》《香祖樓》《臨川夢》等著名戲曲,在五十七歲時又出任國史館纂修官,修十四卷《開國方略》,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后,力竭而去。六十一歲病逝于南昌藏園。(朱虹 風間) 畫界大師傅抱石 傅抱石(1904年-1965年),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祖籍江西新余,生于江西南昌,被稱為20世紀中國杰出的篆刻家、畫家和美術史論家。 他是篆刻奇才。其微雕達到了頂峰水平,在不用放大鏡的狀態下,完全憑感覺進行雕刻。在日本留學時,他舉辦了“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篆刻作品在日本藝術界引發了強烈反響。他一生制印4000余方,其中最出名的是“采芳洲兮杜若”印。該印章在長僅4厘米寬僅2.8厘米的狹小空間里,刻有屈原《離騷》2765字,被譽為“神刻”“精神雕刻”,把此作品放大數百倍,行距清晰,排列整齊,字字雄健,猶如古代碑刻,堪稱稀世珍寶。 他是美術史學大家。在剛剛20歲時,他完成了《摹印學》一書,從印學淵源、材料選擇、印式、篆法、章法、刀法等7個方面,對篆刻學進行了大綱式梳理,對中國現代印學研究有初創之功。1929年,傅抱石著成《中國繪畫變遷史綱》,被稱為“20世紀中國美術史學重要著作之一”。在此著作中,他用獨特的學術視角、非同一般的思考方式和敏銳的洞察力,理清了中國繪畫的發展軌跡,提出了中國畫在世界美術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觀點。傅抱石一生致力于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繪畫理論研究,著有學術著作150多篇(冊),240余萬字,是20世紀美術史論研究的開拓者。建國后,他在美術教育方面提出了中國山水畫寫生的“四步驟”——游、悟、記、寫,成為寫生必備的“四字要訣”。游,即“細致觀察”;悟,是“深入思考”;記,指“記錄于心”;寫,要“妙筆生情”。《中國美術年鑒(1947)》中對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傅抱石評價:“寫山水變化萬千,窮宇宙造化之秘,實開我國繪畫之新紀元”“已出版者有《中國繪畫變遷史》《中國美術年表》等數十種,學識淵博,立說精湛,為我國畫史畫論研究之權威”。 他是畫界大師。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傅抱石帶著家人輾轉遷到了重慶,寓居重慶西郊歌樂山金剛坡下的一處農舍,自署“金剛坡下抱石山齋”。在歌樂山下,傅抱石將主要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繪畫山水、人物同時達到很高的造詣。此時,傅抱石的山水畫逐漸顯出個人風格,他廣泛采用了“散鋒筆法”,逐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抱石皴”。他的畫中,不僅山體質地肌理用“皴”,其他如雨、云、瀑、泉、河、湖乃至人物的衣褶甚至頭發、眼珠之畫法,皆出自這種筆法。傅抱石之女傅益瑤認為“抱石皴”是其父親燃燒生命鑄煉出來的本領。有評論家認為“傅抱石的畫,以金剛坡時期為佳”。1942年,傅抱石在重慶舉辦“壬午畫展”,獲得廣泛肯定,贏得了畫界大師的地位。徐悲鴻稱其為繪畫界之“巨星”。 他是藝術巨匠。新中國成立后,傅抱石提倡“筆墨當為時代而變”。他開始嘗試政治題材的畫作,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最早探索用圖畫表現毛澤東詩詞,成功開辟了新的創作之路。這一時期,他創作與毛澤東詩詞有關的作品200余幅,如《〈沁園春·長沙〉詞意圖》《搶渡大渡河》《更喜岷山千里雪》等。1959年,傅抱石和關山月合作創作大型國畫《江山如此多嬌》。在創作過程中,傅抱石和關山月把細致柔和的嶺南畫派和奔放深厚的抱石風格融為一體又各有特色。畫作完成后,毛澤東主席親自為此畫題寫“江山如此多嬌”六個大字,成為孤例。這幅懸掛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墻上的巨作,寬9米、高5.5米,通過對長城、黃河等中華大地寬廣遼闊地域形象的描繪,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后的嶄新面貌,體現了當代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具有強烈感人的藝術魅力,成為傅抱石走向藝術巔峰的標志,成就了傅抱石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郭沫若評價說:“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今北石已老,尚望南石經歷風霜,更臻巋然”。1965年9月,61歲的傅抱石在家中突發腦溢血去世。 據不完全統計,傅抱石一生創作國畫近3000幅,篆刻4000余方。進入新世紀后,國畫拍賣市場掀起了一股“抱石熱”。從2010年起,傅抱石的作品幾乎每年在拍賣會上的成交金額都過億元,其畫作均價在近現代國畫畫家中排名榜首。 傅抱石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先后多次回新余避難或探親訪友,他的畫作上常有“新喻傅抱石”的落款。建國之后,新余市專門修建了“傅抱石紀念館”,打造了“抱石公園”,連旅游口號都是“仙女下凡地,抱石故園人”,傅抱石已經成為新余的一張亮麗名片。(朱虹 劉曉毅) 書寫傳奇舒同 舒同(1905年-1998年)字文藻,又名宜祿,江西東鄉人(今江西撫州市東鄉區),曾任中共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副院長、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也是書法大家、中國書法家協會第一任主席。在激情燃燒的歲月,舒同一面叱咤于革命的舞臺,一面醉心于書法的世界,開創了獨具風格的“舒體”,成為了革命家里的書法名家、書法界的紅色傳奇。他被毛澤東稱為“馬背書法家”“黨內一枝筆”;江澤民贊其是“長征過來人,書壇譜新章”;書法大師啟功譽其為“千秋翰墨一舒同”。 他書寫了革命的傳奇。19世紀的中國,波瀾壯闊、風起云涌,一批批仁人志士,為民族謀獨立、為國家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而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們以生命書寫時代變革,成為了百年舞臺上燦爛的星辰,舒同就是其中一顆。15歲時,他在家鄉與同學成立“金蘭同學社”,開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16歲時,他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師范學校(撫州),并與李井泉一道,發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大革命時期,他創建中共東鄉縣支部,并任支部書記。后來,他參加紅軍,跟隨著中國革命的步伐東征西戰,經歷了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長征等斗爭。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了山東省委第一書記、陜西省委書記等多個領導職務,為國家的建設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將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筆耕不綴,撰寫了數百萬字的社論、文章和文件,如《論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特點》等,就是由舒同起草,報經毛澤東閱批,然后“轉發全軍,照此執行”。 他書寫了藝術的傳奇。革命需要理想與激情,書法同樣需要理想與激情,一個內心平庸的人,怎么能追求到藝術崇高的境界?舒同幼時就有書寫天賦,家貧沒有好筆好墨好紙,就以筍衣做筆、用染坊廢水在芭蕉葉上習字。9歲那年,他為鄉人書寫的“杖國延年”四個大字,為其贏得了“神童”的美名。在長征這樣艱苦卓絕環境中,舒同沒有紙筆,就撿樹枝在地上練字,騎在馬上時,也經常用手指頭在褲腿上劃拉。每到駐地也不休息,而是提上一個小桶、拿上刷子,到路邊墻上去刷寫標語口號,宣傳革命的主張,鼓舞紅軍的士氣,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正是意志和毅力的磨練,使他的書法“融百家之長,創自家風格”。正像舒同自己所說的,舒體可稱為“七分半書”,七分是指的在結構上楷、行、隸、草、篆各取一分,風格上顏、柳各取一分,另取何紹基半分,成為取各家之長又自成一家的書法。他的行筆沉穩含蓄、內力深厚、寬博端莊,雍容大方,如“中國抗日軍政大學”“延安新市場”,北京的“宋慶齡同志故居”“全國農業展覽館”“西安晚報”“陜西畫報”等等。他的突出代表作是1965年創作書寫的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雪》《七律·冬云》等。 他書寫了人生的傳奇。書法是有靈魂的,它體現著作者的知識面貌、文化修養和道德境界。舒同的書法之所以受得世人的尊崇,還在于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質樸的人生追求。他曾說過:“我盡管受盡了各種折磨和痛苦,畢竟還沒有像死去的戰友烈士那樣流血犧牲而活到今天,我還有何求呢?要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做一個真正共產黨員。”晚年,他老而彌堅,致力于將中國的書法事業發揚光大,在七十五歲高齡時,還率領中國書法家代表團兩次成功訪問日本。上世紀80年代,他對書法界的一些丑陋現象,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求奇求怪、標新立異進行了批評,告誡大家:“要重視書法理論的研究,許多從事書法工作者,只注重實踐,重視臨摹和技法上的創新,卻忽視對書法理論的研究和文學藝術的修養”。1983年9月,舒同給中央顧問委員會寫了一份《關于中國書法家協會工作情況和建議》,提出要在中國書法界樹正氣,培養良好的文風、書風、學風。 斯人已遠去,文字留千古。書法,是舒同一生精神的結晶,他用革命的理想與激情去澆灌它,用生命的靈性和毅力去豐富它,用一生的才情和修養去滋潤它,成就了“舒體”的飄灑圓秀、彎弓盤馬、沉雄峭拔,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和報紙、雜志編輯的廣泛應用,成就了中華書法史上一個新的傳奇。(朱虹 曹雯芹)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在线视频,成全免费高清大全,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朱虹:江西十位歷史文化名人(二)